大家还记得吗?到彦之从前线撤退时,滑台城仍在坚守。正因为这个原因,刘义隆部署的第二批北伐部队,由檀道济率领,依然有继续推进的战略需求。
在公元431年的元宵节当天,檀道济带领部队从清水出发,前往解围已经被敌军长期包围的滑台城。
正月初,檀道济率领军队从清水出发,前往滑台增援。
正月十六这天,檀道济的部队抵达寿张,碰上了北魏安平公拓跋乙旃眷的军队。檀道济毫不费力地击败了魏军,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紧接着,他率军转战高梁亭,成功斩杀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丁酉日,檀道济率军抵达寿张,遭遇北魏安平公乙旃眷的部队。檀道济指挥宁朔将军王仲德和骁骑将军段宏发动猛攻,成功击溃敌军。随后,军队继续推进至高梁亭,斩杀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南方军队的战斗力并非天生不足,关键在于指挥官的能力如何。
檀道济率军取得胜利后,继续向济水方向推进。在短短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他与魏军展开了超过三十次战斗,几乎每战必胜。
檀道济率领部队抵达济水一带,在短短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队交手超过三十次。在这些频繁的战役中,檀道济指挥的部队大多取得了胜利。
不过,你们可能以为檀道济会给刘宋争光了吧?但檀道济哪会那么容易让人称心如意?
檀道济带领部队转移到了历城,这让人不禁疑惑,他原本不是要去增援滑台吗?怎么不去河南反而跑到了山东?结果,他的部队在途中遭到魏军伏击,粮草被烧毁。面对这一困境,檀道济不得不公开宣布,由于军粮短缺,部队无法继续推进。
当军队抵达历城时,叔孙建派出轻骑兵从前后夹击,放火烧毁了粮草。由于粮草被毁,道济的部队缺乏食物供应,无法继续前进。
魏军轻松推进,全力围攻滑台。拓跋焘还特意调遣楚兵将军王慧龙前去支援。滑台守军已苦撑三个多月,粮草耗尽,士兵们只能四处捕鼠果腹。
朱修之带领部队顽强抵抗了几个月,最终粮食耗尽,他和士兵们只能捕捉老鼠,将其熏烤后充饥。
说到金墉城那会儿,到彦之的带兵方式真是让人无语。这家伙完全不管手下将士的死活,打仗前啥都不准备,一有风吹草动自己就先溜了。这种表现真是配得上他的出身,活该一辈子干些脏活累活。
二月初十这天,滑台城被攻陷,朱修之和他手下的上万精锐部队全部被敌军俘虏。
檀道济得知滑台失守后,便顺水推舟地选择了撤军。这种做法和他之前救援虎牢关时的毛德祖如出一辙,都是拖拖拉拉,等到友军全军覆没,自己就不用再出手相助了。
檀道济率部撤退时却遭遇了内奸的出卖。军中有人将部队粮草不足的实情泄露给了北魏军队,这一情报直接导致魏军对檀道济部队展开了围追堵截。
檀道济的人品或许存疑,但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在宋军士气低落、濒临崩溃的关键时刻,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趁着夜色,他命令士兵把沙袋伪装成粮草进行清点,并将仅存的少量粮食撒在沙堆上。次日,魏军看到这番景象,误以为宋军粮草充足,立即处决了前来投降的宋军士兵。
魏军紧追不舍,士兵们惊恐万分,几乎要四散逃命。道济在夜里故意高声计算粮食,并用仅剩的一点米盖在沙子上。天亮后,魏军看到这一幕,以为道济的粮草充足,认为投降者的情报有假,于是将他们处死。
檀道济的部队人数有限,而魏军则兵力雄厚,骑兵从各个方向逼近。檀道济镇定自若,穿着普通衣服从容不迫地带领部队撤退。魏军误以为有埋伏,便解除了包围。最终,檀道济顺利将部队安全带回,未受任何损失。
当时,道济的部队人数不多,而魏军却声势浩大,骑兵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道济命令士兵们全副武装,自己则身穿白衣,乘坐战车,带领部队缓缓向外移动。魏军见状,怀疑对方设有埋伏,不敢贸然逼近,逐渐后退。最终,道济带领全军安全撤离。
檀道济的撤退路径与之前到彦之的路线完全相同。上东的居民对此感到困惑,为何山东地区总是留不住人。既然领导者都已离去,他们决定开始自己的生计。尽管面临诸多非议,但他们认为既然高层不在意,普通百姓也不必过于纠结。青州刺史萧思话原本计划弃城逃离,尽管萧承之极力劝阻,但未能成功。最终,在二月二十六日,萧思话逃至青州南部的平昌地区,位于诸城的西北方向。
青州刺史箫思话得知济南地区局势不稳,计划撤离并固守险要之地。然而,济南太守萧承之坚决反对这一决策,极力劝阻。尽管萧承之再三劝说,箫思话并未采纳他的建议,执意执行原定计划。
得知檀道济和青州刺史都已撤离的消息,驻守下邳的参军刘振之立即决定撤退。他明确表示,既然上级都已撤离,自己也不会继续留守。刘振之强调,自己不会效仿当年的刘备,专门替他人镇守下邳。于是,作为彭城重要门户的下邳城,就这样被遗弃,无人驻守。
丁丑这天,思话放弃镇守,逃往平昌;当时在下邳驻守的参军刘振之得知消息后,也选择弃城而逃。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颇具讽刺意味。魏军并未派兵前来,山东半岛原本已经失守,却被刘宋逐渐收复。接着,刘宋将萧思话押送到建康进行审判。他的罪名是什么?原来,青州治所东阳城内储存了大量物资,由于官军撤离后百姓纷纷逃难,这些物资最终被百姓抢夺并焚毁。
魏军最终没有到达,东陽的物资已经被当地百姓烧毁。萧思话因此被追究责任,关押在尚方。
再来看看檀道济在历城的情况,他说军队缺粮,这事挺有意思的。他真的是缺粮吗?就算历城真的缺粮,东阳的粮食储备丰富,而且离历城也不远。即便从东阳调粮去救滑台可能来不及,但檀道济撤退时为什么不选择退往东阳?这样在刘宋失去兖州后,至少还能保住青州。所以,后来檀道济被杀时,他说刘宋是自毁长城,这说法挺幽默的。像他这样的“长城”,确实没几个人敢用。
在宋军全线溃败之际,司马楚之精神焕发,立即向拓跋焘上奏,强烈建议继续对刘宋发动猛攻,力求彻底击溃对方。
然而,拓跋焘表现得异常冷静,他坦言近年来频繁采取重大行动,体力已接近极限,急需休整。他不仅拒绝了司马楚之的提议,还特意派遣骑侍郎周绍前往刘义隆处,表达了联姻的意愿。
刘义隆在遭遇惨败后,彻底失去了继续抗争的底气。他意识到采取和亲策略更为实际,最终选择了妥协,接受了这一提议。
皇帝的回答模棱两可,既没有明确表示支持,也没有直接反对,而是采取了一种含糊其辞的态度。这种回答方式让人难以捉摸他的真实意图,既避免了立即表态带来的风险,又为后续的决策留下了回旋余地。
无论是研究历史还是观察现实,理解事物都需要从整体出发,只盯着某个片段是看不透本质的。就拿檀道济来说,如果只看他带兵打仗时的表现,或者看他巧妙撤退时的策略,很容易认为他是刘宋王朝的中流砥柱。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就像有些人白天是贤妻良母,晚上却成了夜店常客,表面的样子和真实的面目往往大相径庭。
檀道济虽然兵力有限,却在初期二十多天里连打三十多仗并取得优势,关键在于他面对的并非北魏主力部队。如果他碰上的是拓跋焘亲自率领的北魏精锐骑兵,战况很可能会大不相同。
从檀道济撤退时的表现,我们能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檀道济确实靠机智吓退了敌人,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魏军一逼近,他的部队就惊慌失措、人人自危?根本原因在于,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没人愿意为刘宋卖命了。一旦形势不妙,立马撤退成了大家的默认选项。
刘宋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在魏军尚未抵达时就已暴露无遗。山东地区的官员和百姓纷纷逃离,这种未战先溃的局面充分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缺乏凝聚力和民众对政权的信心不足。这种大规模的逃亡现象,不仅暴露了地方治理的混乱,也预示着刘宋政权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脆弱本质。
国家的衰落往往源于民众的迷茫。当人们认为奋斗毫无意义时,社会表面的繁荣不过是虚幻的假象。
刘义隆的政治能力相当出色,但军事方面就明显不行了。他像蒋介石一样,虽然擅长处理政务,可一到打仗就露怯。实际上,他从未真正指挥过一场大型战役,也没亲自上过前线,却总爱在背后指手画脚。比如,连作战时间都要通过文件硬性规定。这种过度干预的做法,不仅削弱了将领们的自主权,还让他们失去了主动承担责任的动力。
皇帝每次派遣将领出征,总会提前制定详细的作战规则,甚至连交战的具体时间也要等待宫中的正式命令。这样一来,将领们在战场上显得犹豫不决,不敢自行做出决策。
真正的爱并非无微不至的管控,而是主动为对方创造发展空间,提供必要支持,使其能够充分展现自我。爱是一种助力,而非束缚,它意味着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同时给予适时的帮助与引导。这种情感建立在平等与理解之上,旨在促进对方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刘义隆在战术上插手太多,战略上也没搞明白。黄河和长江完全是两回事,冬天黄河会结冰,长江却不会。用长江的防守思路来对付黄河,显然行不通。一到冬天,黄河两千里的防线就跟陆地防线没区别,靠十万兵力根本守不住。与其被动防守,不如集中兵力主动出击河北,这样北魏就不敢分散兵力,也不敢掉以轻心,更没法随意选择进攻点了。
刘义隆对军队掌控的强烈欲望和内心的不安,主要源于他哥哥的死亡和他自己登基的经历。他深知掌握兵权是确保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即使明知到彦之能力不足,但考虑到他的忠诚,刘义隆仍然选择重用他。
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刘裕在组建荆州领导班子时,为何会选择曾多次表现不佳的到彦之担任司马?其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荆州对建康的潜在威胁。除了将荆州分割出十个郡设立湘州外,他还特意安排能力较弱的官员进入领导班子,使刘义隆即便有心也难以有所作为。然而,刘裕未曾料到,皇位最终竟落入他极力压制的三子刘义隆之手。更讽刺的是,他精心挑选的辅佐者均未能胜任,导致刘义隆继位后,只能依赖几位从荆州带来的能力有限的亲信。历史的讽刺意味由此可见一斑。
檀道济在军事才能上确实比到彦之强,但他之前的种种背叛行为让刘义隆很难放心把五万精锐交给他。毕竟,檀道济有过多次出卖主子的记录,从刘义符到徐羡之再到刘义隆,他都是谁给的好处多就为谁卖命。这种毫无原则的人实在让人心惊。刘裕当年对他那么信任,甚至把刘义符托付给他,结果他不仅卖了刘义符,还在政变前一晚睡得安稳,第二天还能若无其事地带兵开路。这种人能真心效忠吗?他的忠诚能让人放心吗?相比之下,到彦之虽然能力一般,但至少不会背叛刘义隆,关键时刻还能替他扛下责任。
人生总是充满选择,往往难以做到两全其美。在处理各种事务时,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生活中,像檀道济这种人不难见到。他们做事只顾自己,从不真心为别人考虑,也没有责任感。眼里只有利益,一旦不顺心就翻脸不认人。等到被教训了,就开始到处喊冤,指责对方冷酷无情、蛮横霸道、心狠手辣……
檀道济的所作所为终究会真相大白。进武庙只是认可你的军事才能,并不代表你的人品有多好。幸好你檀道济的丑闻没有闹到国外,否则你就真成了全球知名的“国际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