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已经半个月了,可回头一想,年好像没怎么过一样,甚至连一点儿深刻的记忆都没有留下。
没有小时候盼着穿新衣、放鞭炮的激动,也没有大年三十围坐一桌吃年夜饭的热闹,甚至连街上喜庆的氛围也淡了不少。
不知道从何时起,年味儿好像越来越淡了。
前几天和家里打了个电话,和爸妈聊起小时候过年的趣事,才恍然大悟:
年味儿变淡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家的味道”变淡了。

曾经的年,是大家庭团聚的年
曾经,春节是一场盛大的家庭聚会,是一次不容缺席的团圆盛宴。
那时候,家不仅仅是一个住的地方,更是一个大家庭的情感纽带,而长辈则是维系这份羁绊的核心。
只要老人还在,家就在,春节一定是热热闹闹的,大家都围着老人转。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逐渐老去,甚至相继离世,曾经热闹非凡的大家庭慢慢散了。
亲戚之间的走动变少了,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各自忙碌,过年也就少了往日的氛围。
电视剧《人世间》里,多次出现的过年场景,就真实地展现了这一变化。
故事发生在东北的一座城市,周家有三兄妹,小时候,他们的家曾是温暖的避风港。
十年浩劫后的第一个春节,分散在各处的家庭成员终于团聚了。
周家父亲从外地赶回来,周母在儿媳妇的照料下康复。
兄妹三人都带着爱人回家,更令人欣喜的是,大儿子和女儿双双考上了北大。
那一年,大家一起打扫房屋、张罗年夜饭、围坐守岁,每个人都沉浸在团圆的喜悦中。
然而,岁月无情,周家经历了种种变故,周父周母相继去世。
多年后,周家小儿子提前出狱,兄妹三人本打算借机团聚,但都被现实的种种原因束缚。
最终只能在各自的小家庭里,过了一个冷冷清清的年。
曾经的 “有老人在,家就在”,如今却变成了“各自成家,各自过年”。
这样的变化,不只是电视剧里的故事,而是现实中许多家庭的缩影。
人多,自然热闹,人少,就难免冷清。
过去十几人甚至几十人坐在一起的热闹一去不复返。
维系家族关系的长辈若不在,则缺了共同的归属感,缺少那股“向心力”。
然而,即便时代在变,大家族变成了小家庭,但其实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却从未变过。
或许,我们无法让春节回到过去的模样,但至少,我们可以珍惜这难得的时光,多一些陪伴与交流。


曾经的年,是全家人共同努力的年
曾经的年,是全家齐心协力的年,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便进入了迎接新年的“战斗状态”。
在作家荣青的散文集《请回答1998》中,记录了一家人准备春节的温馨场景,既琐碎又充满烟火气。
她的母亲从腊八就开始张罗,腊月初七先把豆子泡好。
第二天清晨,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就端上了餐桌,从这一刻起,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随后,家里便开始热闹起来,荣青最喜欢跟着母亲做蒸肉。
只见母亲将土豆煮熟,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淀粉、猪肉和葱搅拌。
她也有自己的任务——灶台旁放着一盆凉水,她先蘸一下手,再捏起一个滚烫的土豆,将土豆皮儿剥掉。
父亲虽然工作繁忙,但每逢过年,他总是不辞辛劳地打扫院落,擦拭窗户,将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到了年三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火炉上熬着浆糊,她便帮父亲贴春联,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
然而,如今的春节,已悄然变了模样。
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削弱了“过年”的仪式感。
年货不再需要全家人出动,只需在手机屏幕上轻轻点几下,在家坐等就行了;
年夜饭也不再需要几代人围着厨房忙碌,直接打个电话预订菜单,甚至可以点一桌外卖;
春联也无需熬浆糊,各种便捷的胶带就已经让人选花了眼,轻轻一撕、一贴,就能完成曾经一家人合力完成的仪式;
一切变得高效、轻松,但与此同时,家人共同参与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便捷带走了“麻烦”,也带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欢笑,消解了家的凝聚力。
其实忙碌的过程,才是情感凝聚的过程。
真正的年味,不是靠吃什么、去哪儿吃,而是需要每个人一起去参与、去创造。
年味,始终藏在家的烟火气里,藏在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里。


曾经的年,是人与人联结的年
年味变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在不知不觉间逐渐疏远。
过去的春节,是一整个熟人社会共同营造的节日氛围,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彼此串门拜年,年味自然浓。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温暖。
电视剧《小巷人家》就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熟人社会的温暖画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苏州一家棉纺厂的家属院里,黄玲和宋莹成了邻居。
她们共用一个院子,在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生活虽不富裕,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格外真挚。
宋莹为了买一台电视机,省吃俭用攒了半年,还是差了一些钱。
黄玲知道后,想借钱给她,却又怕她不好意思,便笑着对她说:
“你先拿去,就当替我存钱了。”
这份贴心的帮助,让宋莹既感动又安心。
她也默默关心着黄玲的家庭,得知她家口粮不够,怕孩子吃不饱长不高,便让自己的儿子带些零食过去,悄悄送给对方。
这份邻里之间的温情,不只存在于她们二人之间,而是整个小巷的缩影。
下大雨时,张婶家晾在院子里的衣服被雨淋了,王奶奶一看到,立刻招呼左邻右舍帮忙收拾,把衣服暂时放到自己家里。
哪户人家电路坏了,几个年轻人马上赶来帮忙修理,毫不推辞。
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也总是互相照应,借米借面、帮忙接送孩子,甚至当有人经济上遇到困难,大家也愿意慷慨解囊。
那时的街坊邻居,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比许多亲戚还要亲近。
而如今,人们住进了高楼大厦,门对门的邻居却形同陌路,昔日的邻里温情,如今渐行渐远。
串门拜年的场景被手机屏幕取代,微信群里一句“新年快乐”就算是拜年,朋友圈点个赞也成了一种新型的“年味”。
从面对面的热络交流,变成了冷冰冰的文字和千篇一律的表情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随之变得淡漠。
当“嘴上的拜年”变成了“手上的拜年”,当亲戚成了社交平台上的点赞之交,曾经那个热闹温暖、充满烟火气的春节,也就渐渐失去了年味。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它承载着我们一整年的期盼,是一家人相聚的理由,是心灵深处对家的渴望。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家团圆,始终是春节最核心的意义,是年的灵魂。
年味不该只是回忆,而应该是每一年都能真切感受到的温度。
只要家的温暖不变,亲情的羁绊不变,年味便依旧存在。
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就是守住年味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