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037年,四川眉山一户苏姓人家诞生了一个男婴,谁也没想到,这娃将来会让整个大宋文坛“抖三抖”。苏轼小时候就展现出“别人家孩子”的恐怖实力:别的小孩还在背《三字经》,他已经能把《汉书》倒背如流;老师布置作文,他随手写篇《凌虚台记》,直接让老爹苏洵感慨:“这小子,以后怕是要抢我的饭碗!”
21岁那年,苏轼带着弟弟苏辙去京城参加科举,主考官欧阳修一看他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得差点把毛笔吞了:“这脑洞,这文笔,绝了!”本想给个第一,结果误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给了第二。但金子总会发光,苏轼很快就成了大宋文坛的“顶流预备役”,连宋仁宗都盖章认证:“朕为子孙得两宰相!”(说的就是苏轼兄弟)

本以为考上公务员就能开启“升职加薪”模式,没想到苏轼的职场之路堪比《大宋奇妙游》。他第一份工作在凤翔府(今陕西宝鸡)当签判,别的新人忙着巴结领导,他却天天跑去爬山、写词、搞基建,什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贯彻得明明白白。修了个东湖,直接写成《凌虚台记》;看到百姓受旱灾,就写《凌虚台诗》呼吁赈灾,活生生把自己从“职场新人”搞成了“地方网红”。
但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还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苏轼在湖州写了句“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本来是发牢骚说自己跟不上新政策,结果被政敌断章取义,说他“讥讽朝廷”,直接抓进御史台大牢。这事儿闹得多大?连太皇太后曹氏都出来求情,老百姓自发在监狱外祈福,连政敌王安石都感叹:“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后苏轼被贬黄州,却因祸得福,写出了《赤壁赋》《定风波》等神作,从此“贬谪越狠,文采越猛”成了他的人生定律。

苏轼的贬谪生涯,堪称“大宋版环球旅行”,但人家的“旅行攻略”全靠一支笔:
- 黄州(今湖北黄冈):最穷的时候“断齑画粥”,却发明了“东坡肉”,还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直接把长江边的破庙写成“网红打卡地”;
- 杭州:别人被贬哭唧唧,他一来就搞“西湖综合治理”,修苏堤、建公厕、搞自来水工程,顺便写“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西湖成了“大宋顶流景点”;
- 惠州(今广东惠州):刚到岭南就被湿热天气整懵,结果吃了口荔枝就满血复活,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直接带火了广东水果种植业;
- 儋州(今海南儋州):作为大宋“贬谪终点站”,他教当地人读书、打井、种水稻,还把椰子壳做成帽子,自称“椰冠居士”,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硬生生把蛮荒之地变成“文化小岛”。
最绝的是,别人贬谪越混越惨,他却一路“圈粉”:在黄州,农民送他种子;在杭州,百姓撑伞送他离任;在儋州,黎族姑娘主动教他说方言。连皇帝都纳闷:“这小子到底有什么魔力?”

苏轼的朋友圈,堪称“大宋全明星阵容”:
- 文坛CP:和弟弟苏辙“相爱相杀”,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只为“千里共婵娟”;和黄庭坚组“苏黄组合”,互相调侃“你的字像死蛇挂树”“你的诗像石头压蛤蟆”;
- 跨界好友:跟佛印和尚斗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成了千古笑谈;给画家米芾写评语,“米芾作画,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 民间顶流:在黄州和渔夫喝酒,写下“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在惠州跟卖酒老太太唠嗑,发明“松醪酒”配方;在儋州教小孩背诗,连黎族老人都叫他“苏先生”。
最让人服气的是他的“怼人艺术”:王安石搞变法,他当面怼“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他又怼“不能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两边不讨好,却让无数人感慨:“苏轼骂得对,但我就是恨不起来!”

如果说苏轼的诗词是“大宋美食指南”,那绝对没人反对。他的人生信条是:“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走到哪儿吃到哪儿,还顺便发明了一堆菜:
- 东坡肉:在黄州穷得只能买便宜猪肉,却炖出“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神级美味,还写下《猪肉颂》:“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 羊蝎子:在惠州买不起羊肉,就买羊脊骨烤着吃,边啃边给弟弟写信:“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 生蚝:在儋州发现海鲜宝藏,直接给儿子苏过写信:“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别告诉朝廷的人,不然他们都想来抢我的生蚝!);
- 椰子酒:喝了当地的椰子酒,立刻写诗安利:“美酒生林不待仪”(比杜康酿的酒还香!)。
最绝的是他的“养生哲学”:白天种地,晚上泡脚,没事就“叩齿吞津”,还发明“八段锦”雏形,妥妥的“大宋养生博主”。

苏轼的一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开低走又高走”:少年得志,中年被贬,晚年漂泊,却始终活得像个“快乐胖子”。他被贬黄州时,朋友说“你真惨”,他却回:“我有竹杖芒鞋,胜却宝马香车”;被贬儋州时,别人说“你完了”,他却说:“我来海南,本是谪仙”。
他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事:人生哪有什么一帆风顺,不过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就算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也要爬起来说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的诗词里藏着最接地气的烟火气,也藏着最豁达的人生态度——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千年之后,我们依然爱他:因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那个会吃肉、会写诗、会跟生活较劲的“苏东坡”。

最后用他的一句词结尾吧:“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大概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管他风吹雨打,我自逍遥快活。这样的苏轼,活该成为“人间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