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给你成为奥运冠军的机会,你将会如何享受你的夺冠时刻。
很多运动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喜悦的泪水,张扬的庆祝动作。
毕竟,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他们所要付出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有的情绪都会在那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全部倾泻,再夸张也不为过。
但凡事都有例外,曾有我国就有这样一位孤独的奥运冠军,夺冠的时刻却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场景。

满场外国人,却不见任何中国工作人员,更没能国旗披身。
这位名叫王丽萍的选手还没来得及享受荣誉,就感受到了无措。
作为冠军的她为何没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一度引发国内舆论争议。
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几度受伤的奥运会冠军回顾那年王丽萍的夺冠时刻,只能说真的令所有人难以接受。

为国出征的运动员本应是最宝贵的对象,却被如此对待。
对于王丽萍来说,能够站上这次奥运会的赛场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是非常重要的,稳定性往往与成绩相关联。
所以伤病就是一件运动员都避之不及的事情。
但是大量的训练往往累积着伤病的隐患,让人防无可防。
偏偏王丽萍的运气总是差了一点,总是在关键时刻闹出伤病。
这种意外事件的发生,将会狠狠地折磨着运动员的心智。

毕竟如果是因为技不如人而丧失机会,那也是能被自己接受的。
但如若是被无法预料的伤病斩断前途,这是可想而知的痛苦情况。
96年的时候,原本能够争取奥运会的她被突如起来的膝盖伤病打败。
但运动员对于奥运会的执念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坚定。
这次膝盖受伤,她仅仅休息了两个月就重新杀回赛场,只为拼一把。
当然,这背后的功臣是她的父亲。

在她作为迷茫失措的时候,父亲承担起了作为长辈的责任。
相比较女儿的梦想,一切都可以被暂时的抛到脑后。
没有其他办法,他带着女儿四处寻找中医进行治疗调养。
在这样的关怀下,王丽萍不可能消沉,斗志再次熊熊燃起。
但也许是这股意念太过强烈了,让她在训练中过于拼了。
奥运会前夕,她再次因为膝盖伤痛停训。
这次的情况严重到医生都忍不住警告她:在这样可能无法行走。
言外之意就是劝告她要思考以下自己的运动生涯问题。

很多人会觉得运动员们搞竞技体育的方式太过极端。
运动员们不像是活生生的人,反而像是用完就扔的耗材。
但这样的想法显然是忽略了运动员自己的主观感受。
如果没有在运动竞技中感受到发自真心的欢喜和成就感。
我想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能够咬牙坚持过这么长时间的枯燥。
而这一点也在王丽萍身上显现出来了。
所有人都觉得她要停下了,但是她再一次在父亲的陪伴下回来了。

没人知道她度过了怎样的黑暗时刻,可能她也忘记了。
这次她的目标明确,就是悉尼奥运会。
只是这一次,伤病再次悄悄来袭。
又是在奥运会前夕,她的膝盖出现问题,严重影响她的竞技能力。
当时的她本就已经不是头号种子选手,伤病更让她处境尴尬。
只不过这一次她选择堵上了所有。
咬牙坚持到奥运会赛场已经花费了她几乎全部的力量。
与她同时站上赛场的另一位中国选手承担着更多的期待。

没人将夺冠的希望放在她身上,那或许太残忍了。
也是这种设想让所有人在另一位中国选手失利下场后放下希望。
工作人员退场了,没有国旗,也没有教练陪伴,没有亲近的人见证王丽萍的夺冠时刻。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事后其实很多人为王丽萍抱不平,认为她没有被认真对待。
作为金牌得主的她本应高举着国旗享受着赞美。
但这一切都被教练团队的行动忽略了。
事后得体的她仍然感谢了所有为她欢呼的观众。
对于她来说,这么多年的努力和伤病让这块金牌足够有分量。

她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祖国。
不难看出,这个瘦弱的姑娘有着一般人没有的闪耀品质。
讲起她的经历,你会发现这个姑娘的坚韧有原因。
出生农村,家境不算太好,上学需要靠她跑着去。
而金子很难掩盖光芒,她的长跑天赋给了她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进入体校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毕竟孩子有个拿得出手的能力,还有发展的空间。

13岁的她进入体校,一块璞玉得到了被雕琢的机会。
对于普通人来说,会觉得奥运冠军的成才路都大同小异。
无非就是从小被挖掘,然后训练,最后就成了冠军。
殊不知,每一个有机会站上奥运赛场的选手都可以说是天才。
拥有过人天赋只是他们的入场券,随后就要看他们能够付出多少。
懒惰的天才将会被惩罚失去才能。
但王丽萍显然是格外珍惜自己羽毛的人,她足够刻苦,也足够出众。

出众的她在教练的推荐下第一次接触到了竞走这项运动。
此时,她遇到了自己改变自己一生的铁血教练王魁。
或许是不适应教练的训练风格,王丽萍适应了好久才跟上节奏。
这个过程中泪水甚至要多过了汗水。
教练也会心疼这个姑娘,她太懂事了,也太刻苦了。
但是为了出成绩,为了那个最终的理想,他必须严厉。
或许在那个时刻他就已经能够看到这个姑娘将来迸发的能量。
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王丽萍最终做到了战胜自己。

哪怕只登上奥运会时她还有伤。
哪怕在此之前她都没能在国际赛场上有过亮眼成绩。
但2000年,她向世界展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神奇之处。
它能够让运动员达到忘我境地,收获前所未有的成绩。
平静生活足够幸福很多人关注王丽萍都是因为她有着“最孤独的冠军”的称号。

但是他们大多都没想过,王丽萍并不需要这样的同情。
她需要的是,大家对于她竞技能力的肯定。
无论她是否是孤独的冠军,最重要是她凭借自己成为了冠军。
我们看到不同,但更要赞扬她的成就,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2005年退役之后的她,开始有精力享受不同的人生。
在人生最为青春的时候,她反而背负着最为沉重的压力。
这种压力也让她错过了很多美好的日子。
退役之后,她很快找到了全新的节奏,仍保持着低调作风。

在高校深造过之后,她选择成为一名老师,教书授课。
或许在她心里,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己奋斗过的跑道。
在高校中她慢慢理解了自己曾经的教练,明白了他的严厉。
退役后的生活变得平稳而细腻,她的笑容也变得更多了。
以前的她眼前只有一圈又一圈的跑道,她思考的很少。
可能只会去想,我该如何完成眼前的赛道,如何保证身姿。
而退役后的她有机会重新思考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
2016年时,她做出了全新的决定,投身跑步事业。

作为奥运会冠军,她感受到自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她觉得自己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爱上运动。
对于她来说,一辈子与运动相伴让她获得格外纯粹和快乐。
但是运营一个跑步俱乐部并不是简单的。
它甚至可以说不是简单的体育事业,需要王丽萍学习更多的知识。
但她怎么可能会被吓倒,不过就是学习,她很快找到了门路。
很多人会觉得体育生往往意味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但事实证明,大部分优秀运动员都能够在多个领域迸发能力。
这种在竞技体育上的钻研能力往往赋予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气。

这个理论在王丽萍身上也再一次得到了应验,她再一次成功了。
她完成了从运动员到高校老师再到投资人的身份转变。
每一次转变,她都给出了足够优秀的答卷。
我们不光要看到她的成功,更要看到她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这个干劲满满的女人身上,有着属于当代女性的力量。
那种纯粹的拼搏意志值得我们学习,无论受挫多深都可以重新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