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坑死中国六万人的英国,居然想再一次坑中国领土!

柴米油盐评过去 2025-02-11 03:40:0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四个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各自扮演了独特的角色,美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盟友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支援;苏联以其坚韧不拔的勇气,从保卫国土到反攻柏林,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中国则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日军的猛烈进攻。然而,英国的角色却颇为复杂,它在战争中的表现常常被形容为“坑神”,不仅在欧洲战场上屡次“坑”了盟友,甚至在遥远的亚洲战场上也未能幸免。

一、亚洲战场的英国军队:自大与溃败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展开了全面进攻。缅甸和越南首当其冲,成为日军的主要目标。缅甸作为英国在亚洲的重要殖民地,英国对其极为重视。然而,当日军在1942年1月发动对缅甸的进攻时,英国军队的反应却令人大跌眼镜。

英国驻缅甸指挥官对日军的进攻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小规模的骚扰,不足为惧。然而,现实很快给了英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英军几乎是一触即溃,甚至在撤退途中还烧毁了美国援助中国的近百吨物资,英军在缅甸节节败退,最终有三万多英军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生死一线。

此时,英国才想起中国,开始责怪中国军队援助不及时,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实,蒋介石作为中印战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早已准备派遣远征军前往缅甸作战。然而,自视甚高的英国却看不起中国军队,一直拒绝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尽管当时已有十万精锐的中国军队在滇缅边界待命,英国却始终不肯松口。

二、悲壮的中国远征军:孤军奋战与惨重牺牲

中国远征军最终进入缅甸后,情况却更加令人心寒,英国在不通知中国军队的情况下,单方面决定放弃缅甸,退入印度,英军在缅甸战场上实行不抵抗政策,完全将中国军队当成了挡箭牌。从此,缅甸战场上只剩下孤军奋战的中国远征军。

日本精锐部队多次突袭,很快占领了缅甸全境,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缅甸的日军接到命令,放弃追击英军,全力围歼中国军队,以迫使中国政府早日投降,自此,中国军队开始全线撤退。

第五军三万多人跟随杜聿明将军经野人山回国,途中遭遇了极其恶劣的环境和日军的追击,最终只有八千多人活着走出野人山。而前往印度的第38师,英国军队竟然要求他们缴械投降,这一要求令人啼笑皆非。中国十万最精锐的远征军,最终只有四万多人回到了祖国,六万将士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三、开罗会议上的领土之争:英国的阴招与中国的坚持

1943年,开罗会议在埃及召开,丘吉尔本就不愿让蒋介石参加会议,而在会议上,他竟然使出了一个阴招,险些让中国失去半壁江山,在开罗会议即将结束时,三国起草了《开罗宣言》,原本经过三国一致认同的宣言,丘吉尔却突然提出要修改。

第二天,三国代表即将签字时,那时候国民政府最高秘书长的王宠惠发现宣言上的一句话被修改了,原本的宣言写道:“三国的宗旨在于剥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日军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然而,丘吉尔却将最后一句修改为:“日本所窃取与中国之领土,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由日本放弃。”

这一改动看似微小,实则暗藏玄机,王宠惠当即质问,日本放弃之后,是给你还是给我?丘吉尔自知理亏,最终同意将宣言改回原样,然而,在涉及香港领土问题时,英国却断然拒绝讨论,坚持不归还香港。

结语:坚守民族本心,方能万众一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表现无疑令人唏嘘,无论是亚洲战场上的溃败,还是开罗会议上的阴招,英国的行为都让人感到失望。然而,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不屈,却令人敬佩。面对众多的磨难与困苦,中华民族始终坚守民族本心,最终赢得了胜利。

历史告诉我们,损人利己终究只会害了自己,只有天下大同,才能真正万众一心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仍需铭记这段历史,坚守正道,方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