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设置了“仅三天可见”?
点开一个好友的主页,想看看他最近的生活,结果只看到一条冷冰冰的横线,写着“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为什么有人会这样设置?
是出于隐私保护?还是社交疲惫?又或者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人,大多是这四种类型。
1、“自我保护型”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社交动态被过度关注、评判时,为避免被他人过度解读,会主动选择减少暴露。
他们多数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比如发了条朋友圈,结果被同事、家人或朋友过度解读,甚至引发误会。
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被“围观”,但又不想完全关闭朋友圈,所以选择仅3天可见。
小林曾发过一条加班到深夜的动态,配文“累瘫了”。结果第二天老板私聊他:“最近效率是不是有点低?”
从此,他设置了“三天可见”,避免私人状态影响职场形象。
2、“过去回避型”:不想被翻旧账,切断过去的自己
人们在不同人生阶段,会塑造不同的社交形象。如果过去的动态与现在的自己不符,就会产生不适感。
这类人的特点:
曾经发过一些情绪化、幼稚或不符合现在身份的内容。
不想让新朋友、同事或恋人看到过去的“黑历史”。
比如,小美两年前失恋时,发过很多伤感文字,甚至公开骂过前任。
如今她有了新恋情,不想让现任看到那些内容,又懒得删,干脆设置“三天可见”。
3、“社交节能型”:减少无效社交,专注现实生活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社交倦怠”。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当一个人对社交媒体的互动感到疲惫时,会主动减少自我暴露,以节省精力。
这类人的特点:
觉得朋友圈不再是分享生活的地方,而是“社交表演舞台”。
不想花时间经营人设,干脆减少可见内容。
这样的人,不是变的冷漠了,只是学会了把精力留给重要的人。
4、“神秘感营造型”:保持距离感
有些人不希望自己的全部生活被一览无余,在这类人看来,自己幸福就可以了,不需要去晒。
别人过多了解自己的生活,可能会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他们明白,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真心分享错了人,只会给自己添堵。
总的来说,不管是以上4种类型的哪一种,本质上都是对“社交边界”的一种掌控。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人格的成长,就是从‘被人看见’到‘选择被谁看见’的过程。”
所以,别再问“他为什么设置三天可见?”这不是疏远,而是成熟。
你的朋友圈是“全部可见”还是“三天可见”?属于哪种类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