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要下血本了?育儿补贴既催生又抢人,来自北方城市的人口救赎

蓝白侃楼市 2025-03-16 05:50:09

大家好,我是蓝白。

育儿补贴要来真的了啊。

3月13号,呼和浩特发文,一孩发1万,二孩每年1万发到5岁,三孩每年1万发到10岁,每年7月、1月发两次。

1万,5万,10万,这是过去4年我见过各地五花八门的生育补贴最舍得花钱的一个。

除了生育,还有婚育,养育和托育。

比如,免费婚检,新生儿3项免费筛查,3岁以下每年600块照护补贴,产妇连续一年每人每天免费提供“一杯奶”(到底是内蒙啊,奶多)。

更创新的是:当地教育局马上配套细则说,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在全市自由选择学校,绝了。

当然,这些小细节,比起发钱都是洒洒水,聊胜于无,有总比没有强。

想领钱也没那么简单,注意实施意见的标题有个关键词是“促进人口集聚”。

我找原文看了下,父母至少一方必须是本地户口,要求“人、房、户”一致,真实在呼市居住工作生活,新生儿首次落户必须在呼市。

也就是说,想领钱,得先有房本,来我这落户,要在这工作生活,只要你户口迁出去,第二年立马停发。

兼具吸引落户和鼓励生育双重目标,既催生又抢人。

肥水不流外人田,免得财政花钱肉包子打狗,生完又便宜其他城市,这波思路打开了。

所以这一期想从“催生”和“抢人”两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

先说催生。

两会的热门词之一就是“育儿补贴”,财政部和卫健委都表示正在制定中,这词出现的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具体发多少,大家心里都没数。

没想到,大会刚结束没几天,呼市就出来给其他地方打了个样。各位可能不知道以前地方上发补贴有多抠:

1月份的视频里聊过,现在一种是深圳、郑州的“一次性补贴”模式,比如对一孩/二孩/三孩家庭,一次性发放2000元/5000元/10000元生育补贴;

对,你没听错,头胎2000块钱,我算了算,能给孩子买几罐奶粉。。。

二是济南、哈尔滨、天门的“每月补贴”模式,比如给二孩以上家庭每月发放1000元补贴,直至孩子3周岁,这已经算是有诚意的了。

这么一比,呼和浩特是直接下血本了,其他城市还好意思几千块钱打发人吗?

高额补贴的地方竞赛越激烈越好,人家可是个弱二线北方省会(好吧甚至连二线都挤不进去),郑州武汉合肥,杭州成都西安,你们这些全省一市独大的还愣着干嘛?都赶紧卷起来。

话又说回来,不是我泼冷水啊,这里面还有两个问题。

1,补贴次序是不是反了。。。

现在的问题不是缺三胎,是缺头胎。

我特别理解各地对二胎三胎更慷慨的原因,80后经历了08-15年的第一代城镇化,既能吃农村的苦,也能负城市的债,好赖也有车有房了,生育意愿是最强的。

这批人本来就愿意要孩子,政策见效速度自然最快。同样的钱给年轻人,在沉重的彩礼和房子面前毫无吸引力。

问题是,不能逮着80后90初的一直薅啊,他们慢慢在变老。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原新说,七普数据,从未生到生一孩的递进比是88%,一孩到二孩的递进比是45%,二孩到三孩及以上的递进比只有8%。

按照平均100位女性,生一孩有88个,这88个里有40个生了二胎,这40个中又有8%的生了三胎,最后只剩3个人。

所以看着10万不少,+本地户口+房产证+愿意生三胎的+这群人都40岁了,能领的人还真没那么多。

倒过来似乎也不合适,头胎10万,三胎只给1万?那80后真的哭死。

公平点,别分一二三胎,只要愿意生,领到的钱都一样,待遇都一样,福利都一样,是不是好一些?

2,能不能领到?

这个你还别不信,我就不说哪个城市了,前两年发了生育补贴标准,结果人家生了又发不下来,草率了。

后来解释说是意见稿出了,区里的操作细则没出,其实也不是细则的问题,就是财政紧张嘛。

类似的例子还有一些城市的契税补贴,说补20%或者50%,拖一年半载才发下来。

这可能是很多地方的通病。

去年,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土地出让收入是4.8万亿,与2021年相比,少了3.8万亿。

要是把城投托底的去掉,缩水了多少可想而知。

这次呼市的文件里说,会确定的资金发放渠道再进行发放,以前的补贴,也是按时兑现的,明显更靠谱。

而且卫健委之前说的原话是:正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的育儿补贴的操作方案。

很明显,部委制定的是“全国性政策”,也就意味着:中央财政可能要介入了。

地方政府用一般公共预算,给愿意来这个城市生娃的居民发钱,人口集聚带来税收增长,反哺地方财政,这很公平。

能生孩子的城市,理所应当获得更多来自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这也很公平。

除了地方财政和转移支付,可能的资金来源还有:发特别国债,仿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办法。或者设立生育基金,社保拨付+三次分配的社会捐赠,给愿意捐钱的企业抵税。

只要下决心发钱,办法有很多。

再来聊聊抢人的角度。

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已经持续了近10年了,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配公租房、象征性的给补贴、零门槛落户之类的政策,2017-2020年达到了顶峰。

像西安一年流入32万人,武汉、长沙、成都、郑州的体量急速膨胀,七普之后,千万级人口大城已经增加18个。

这种人口流入速度,搁2014年之前都不敢想。

抢完之后,问题出来了,人口增量时代结束,新生儿跌破1000万,七普24-45岁劳动力降了4500万。

从增量到存量,就意味着城市之间面临此消彼长的资源争夺:肥的全是所谓的新一线,流出的全是三四线和农村。

该抢的都抢完了,抢无可抢的时候,城市战争就就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大城市拼科技,又是deepseek又是机器人的,只抢人才只抢年轻人,二三线城市靠重金或差异化体验,谁来都欢迎。

呼和浩特虽然是首府,但各种城市排名里,和包头,鄂尔多斯同归为三线。

看常住人口,六普286万人,十年过去,当其他城市跟饿狼似的抢人时,七普只增加了50多万人。

当然,地方不一样嘛,毕竟整个内蒙也就2000多万人,现在呼市能每年能净增5万已经不容易了。

看一张图,从六普到七普,北方省市除京津外几乎全是净流出,尤以河南黑龙江为甚,四川广西江西也是老大难。

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四个地方,10年暴增了近6000万人。

现在天天网上挂嘴边说南方比北方如何如何好,人说的是浙江广东,大脑默认剔除江西广西贵州。

所以准确的说不是北方流向南方,是中西部+东北的“孔雀东南飞”。

有人来,才有机会。有孩子,才有希望。

所以我特别佩服两个地方,一个是攀枝花,一个是天门。

攀枝花是敢为城市先,发补贴最早,自2021年推行后,攀枝花常住人口连续4年实现正增长。

天门是配套全,从基因筛查到分娩补助,一次性生育奖励、产假补助、育儿补贴,新生儿一年增加了17%。

嗯,现在再加上一个呼和浩特。

上海深圳杭州你发20万可能也不愿意生,小城市发几万块效果就立竿见影。

呼和浩特给其他北方城市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大城市10平米出租屋待不下去是吗?回来吧,你看家里多好。

这里有跌到妈都不认识的房价,生娃给钱有足够的诚意,有小城的安逸,有晚上散步约酒的朋友。

尔滨的冰雕,淄博的烧烤,洛阳的汉服,山西的古建筑。。。

有人进京赶科考,有人辞官回故里,生与不生,走还是留,选择哪种生活,全凭自己。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2 阅读:465
评论列表
  • 2025-03-16 08:42

    没用的,我差你这点钱呀,这点钱买尿不湿都不够

    随风而逝的记忆 回复:
    本来就是,看看小日子棒子,人家发多少钱?生育率改变了吗?不生孩子根本原因不是差钱,是社会环境变得,当一个社会不适合竞争不适合孩子成长,看不到希望了,自然而然的潜意识里不愿意结婚生孩子了。
  • 2025-03-16 17:09

    河南咋补贴?啥政策?咋没动静呢?

  • 2025-03-16 22:01

    [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得瑟]

  • 2025-03-16 13:34

    假的,广东孕妇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