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想在婚外情里找真情的人,最后只会被激情冲昏头脑?

陈曼心理 2025-03-28 17:30:00

“婚外情”这个词,本身就含有个“情”字,但由于发生在婚外,这种“情”就变得十分微妙。

无论当事人被原配抓包时有多少狡辩的词汇,像什么“我跟她只是玩玩”、“我跟她一点感情没有”,“我的心完全在你这里”……他的内心深处也不会这么认为。否则干嘛找婚外情?直接找专业人士解决性需求不是更简单?

可以说,大部分人之所以找婚外情,求的就是真情。

人是天然渴求真情的动物。

遗憾的是,许多人即便已婚,也承受着精神上的孤寂,内心好像有一个深深的空洞。

他可能和伴侣一天到头也说不上一句话,也可能和对方的交流都是仅限于“吃了没”、“谁送孩子”之类的事务性交流,当然,更可能他和伴侣一说话就吵起来,两人相看两相厌。

婚外是不是真情不知道,在婚姻里,许多人已经找不到“爱”的感觉了。

而当这些人转向婚外,往往会突然发现久违的“爱”的感觉,会感觉自己充满了活力、生活突然变得有意思起来。

在家里他可能总被原配嫌弃懒惰、赚钱少、在婚外对方却能把他捧上天,缺点也成了优点,就像传说中“无条件的爱”。

婚内他和原配的感情维系物,除了孩子就是房子车子票子,而婚外他和对方几乎没有什么利益纠葛,却依然无怨无悔和对方在一起,这难道都不叫爱?

他和原配的感情早已如一潭死水,掀不起一丁点涟漪,他和第三者在一起却如小鹿乱撞,心跳加速,这难道不是生理性喜欢?

所以,如果你问一个正在出轨的人,婚外情除了激情,还有真情吗?我想他大概率会告诉你,他觉得有。

只是他所认为的爱,是在理解偏差之上的认知,他会把真情和许多干扰项混淆在一起,这让他无法看清自己迷恋的婚外情,到底迷恋的是什么。

01

多巴胺刺激和吊桥效应,

让人把激情误以为是爱情

出轨比起普通的爱情更加让人上头,这会让人误以为是“真爱”,实际上,是出轨的特殊场景让人欲罢不能。

当出轨者在车库幽会时,确实会心跳加速,在凌晨偷偷发送聊骚信息时,手指都会忍不住颤抖,而这些神经递质制造的兴奋感,与站在摇晃吊桥上的心悸如出一辙。

有句话说:“禁忌是最好的春药”。越是不能做、不让做,在去做的过程中越是会调动人的积极性。

很多出轨者根本分不清,让他们渴望的到底是婚外的那个人,还是挑战禁忌、与原配斗智斗勇的猫鼠游戏。

于是,当禁忌的刺激消退后,所谓的“真爱”往往只剩下一地狼藉的账单和无法兑现的承诺。

02

认知失调带来的合理化叙事,

让人把投射误以为是合拍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就算一个人嘴上再硬,他心中对出轨也是有评判的。

他一定知道这是不伦的、不被允许和肯定的行为,也知道这样做一定会伤害原配,会辜负伴侣的信任和付出。

只可惜这种天然的良知,只能帮当事人辨别是非,却无法阻止当事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实在忍不住想要出轨,可他的内心又对出轨有种种评判的时候,他就会因为认知失调感到不适、内耗。

他想要做一个道德的人,想要做一个无辜的好人,他的行为又实在算不上善良。

为了平衡内心对自己的谴责,他就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把出轨这件事摇身一变,改编成一个为爱不顾一切、抵抗世俗偏见的剧本。

最常见的合理化,就是贬低、异化自己的原配,将原配描述得一无是处,因为原配太过分、和自己没有感情,“逼迫”自己无奈出轨。

也许原配只是比较强势,他会将原配夸张成“说一不二”、“控制欲爆棚”,也许原配只是相貌平平,他会将原配描述成奇丑无比……这些说辞并不单是为了糊弄婚外情人,更是为了糊弄那个内心不安的自己。

同时,他会将情人投射成想象中的理想伴侣,看对方怎么都顺眼,全然不顾对方显而易见的缺点。

总有些人懊悔,为何与情人相见恨晚,为何结了婚才又遇到“真爱”。他不知道的是,如果对方不是婚外情人,压根给不了他这种“真爱”般的幻觉。

是“婚外”的环境为那个平凡的情人渡上了一层金光,而婚外情的当事人还以为自己和对方情投意合呢。

03

婚姻和人格本身的空缺,

让人把代偿误以为是依恋

没有婚姻是完美的。任何一段婚姻中都多少会有些不理解、矛盾和龃龉。

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就算婚姻尚可,我们也不可避免在外界会有力不从心、不被认可和接纳的时刻。

成熟的人会接纳人生中这些不完美,并通过学习和向内探索,试着消解这些问题。而有的人则选择了最简单又最低效的方式:在婚外寻找补偿。

在公司被老板骂了,情人一顿吹捧,就觉得自己又行了;

在家里被伴侣忽视了,情人嘘寒问暖,就又觉得人生值得了;

孩子叛逆不听话,情人对自己言听计从,就又有了人生的掌控感……

婚外情像个万能解药,治一切沮丧、无力和痛苦。

尤其是当两个在婚姻中苦闷的男女相遇,共同诉说着婚姻的不幸和委屈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原配难以理解的委屈对面的人都能认同,那种“你懂我”的共鸣感油然而生,让人很容易产生遇到了灵魂伴侣的幻觉。

对情人来说,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廉价付出,对于身心俱疲、生活中满目疮痍的已婚人士来说,这就是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是荒漠旅人眼中的海市蜃楼。

于是越来越依赖这种“解药”,并误以为这种依恋,就是爱情中的难舍难分。

却不知这种成瘾从来都是治标不治本,就像用止痛药治疗骨折,短暂的麻痹过后,现实的裂痕仍在无声蔓延。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要说了,难道婚外情注定与真爱绝缘吗?就没有人真的通过婚外情遇到了真爱?

实际上,任何感情都是变化的、动态的。

青梅竹马也能与真爱无关,露水姻缘也可能升华成真正的爱情。而婚外情如果想从激情跨越到真情,也需要穿越现实的这三重门。

是否能让渡一定自我利益

爱并不完全是牺牲,但真爱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利益让渡。

我愿意放下我自己的利益,去成全你,这是“真爱”中最动人也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做不到这一点,两个人各怀鬼胎,都只想着自己,我们很难相信这是真爱。

在婚外情中,许多人看似也会让渡利益,比如花钱为对方买礼物、耗费自己的时间给对方陪伴、用自己的能力为对方提供便利和资源。

但真爱里的利益让渡,远远不止这些。

婚姻由于一纸婚约,孩子、财产等会将两人的利益绑定在一起,这会大大提高我们“牺牲”的积极性。

因为牺牲自己成全对方,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为了婚姻的整体,成全对方就是成全自己,在婚姻中的当事人能够共享到利益。从“我”到“我们”的博弈,并没有那么难。

而婚外情的双方并不是利益共同体,这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外人”,此时的“牺牲”是违背人性的。

这也是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出轨的人那么多,愿意为婚外情人花钱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愿意为了婚外情人离婚、放弃婚姻的人寥寥无几。

离婚,要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事业名誉受影响等实实在在的利益受损,当撕开欲望的糖衣,露出赤裸的利益博弈时,所谓的"真情"还剩多少重量?

是否能经过现实淬炼达成信任

婚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各种利益纠葛的博弈,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两人的爱意。

当生活中的压力过大,我们能够用在经营关系、制造浪漫上的精力自然就不足了,许多夫妻自从有了孩子,连度过二人时光都变得奢侈,这和婚外情中的人可以屏蔽一切生活琐事,只沉溺于亲亲我我的氛围当然不同。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生活压力的锤炼——婚姻中的人要共同育儿、贷款买房、赡养双方父母等,两人的默契度和信任度越来越高。

无论是贷款买大件物品,还是投资决策等,都需要高度信任;

育儿过程中由分歧迫使夫妻发展出协同解决问题的模式,能提高信任的韧性;

夫妻共同经历生活低谷,如生病、失业等危机,更会让两人产生战友一般的情感,让两人能把后背放心地交给对方。

而婚外情没有这些现实压力的“练兵”,两人又没有法律、孩子、以及社会关系认证的约束,谁知道对方怀了什么心思,谁又知道对方会不会拿了好处走人呢?

类似的案例我们见过不要太多:夫妻之间哪怕有百万、千万的经济纠葛也没有导致离婚,但婚外情人之间只要提到钱就很容易一拍两散。

婚外情的信任本质是情境依赖型的幻觉,所谓的爱只能存活在没有琐事打扰的真空环境里,而婚姻信任是现实淬炼型的契约,千头万绪既如一张网一样困住了夫妻,也让夫妻的关系变得坚韧。前者如同温室花朵,后者则是风雨中生长的乔木。

是否能达成深度连接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句话:一切美好的关系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

而深度关系,需要的是深度的自我暴露和彼此接纳。

大部分的婚外情只是用一段新的关系来补偿内心的创伤,这种婚外情更像是一个工具,一个疗愈自己的药品。

当双方都戴着人格面具起舞,看起来魅力四射,可是有几个人能全然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甚至面目狰狞的一面?

他们可能会对情人体现自己的幽默体贴,但暴躁懒惰的一面只会暴露给自己的原配。

他们可能只和对方在浪漫的地方约会,但躺在病床上的不堪一面,只会让原配看到。

爱只能产生在两个主体之间。真正的深度关系,更是需要真实暴露、共同修复创伤,共同成长等。现实中的琐事和压力,也许会埋葬爱情,但真正的爱情必然要经过这些现实的锤炼。

就像深海中的珍珠需要砂砾的磨砺,关系的深度需要双方在泥泞中搀扶前行。当一个人连你最不堪的模样都不敢面对,又怎能奢望他接住你灵魂的重量?

所以,大部分的婚外情只是“看上去很美”。真正的爱情从不依赖黑暗的庇护。它诞生于阳光下共同抵御风雨的默契,成长于琐碎日常中依然紧握的双手,升华于彼此最不堪时刻依然选择拥抱的勇气。

婚外情或许能点燃短暂的烟火,但真爱需要的,永远是经得起曝晒的根系与年轮。

2 阅读:76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