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老不看三国”,
但是当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播出的时候,
全国观众也是炸开了锅,
大家讨论着曹操的野心、诸葛亮的谋略。
足以见得这部名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这部剧成了那个年代的文化现象,
可谁也没想到,它差点儿因为选角的乱子、
缺钱的窘迫和技术的老旧胎死腹中。

导演王扶林带着几百号人,硬是顶着压力,
把这部三国史诗给拍了出来。
经过这次的选角,王扶林终于明白,
狂妄的演员,演技再好,对艺术不负责的不要。
也揭开了李某的耍大牌的事。

1991年春,中央电视台决意翻拍《三国演义》,
此消息于影视圈仿若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四大名著的改编,这是多么诱人的一个机会啊,
谁不想参与其中呢?

可这工作着实不易,三国故事家喻户晓,
其中人物深入人心,若拍不好,那便是砸招牌之举。
央视把担子交给了王扶林,
这位导演刚拍完《红楼梦》,名气大,压力更大。

他坐在办公室,桌上摊着厚厚的剧本,
窗外北京的杨树叶子晃来晃去,心里却一点底也没有。
他得把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掰开了揉碎了想。
王扶林深知,选角乃重中之重。

观众对三国人物印象极为深刻,
曹操须具枭雄气概,诸葛亮要有仙风道骨之态,
刘备得怀仁厚心肠,差之毫厘都不可。
他带着团队跑遍了全国的剧团和学校,
翻看了几百份演员资料。

每次试镜,他都坐在台下,眯着眼观察,
连演员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语气都不放过。
他常对副导演讲,遴选演员并非看谁声名远扬,
而是看谁能够演绎出角色的神韵。
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
选角的路刚开始就撞上了硬钉子。

选角的第一场硬仗就出在曹操身上。
曹操这角色不好找,历史上他才华横溢又心狠手辣,
演得太奸诈观众不信,演得太英雄又少了味道。
王扶林翻遍了资料,终于看中了一个叫李某的演员。

这人演技扎实,眼神里有股狠劲,气质跟曹操挺搭。
团队联系上他,他也表现得很感兴趣,说一定全力以赴。
王扶林松了口气,觉得这事儿总算有了眉目。

但是在试镜的时候,他的表现差强人意,他拒绝试戏,
也让导演王扶林犯了难,觉得这不是他要的曹操。
后来这个演员还耍大牌,甚至撂下话,说不合适就换人。
之后他干脆不接电话,人也不见了踪影。

剧组顿时乱作一团,距离开机没几日了,
可曹操这一角色却空缺无人。
王扶林气很生气,香烟一根接着一根的吸。
以至于后来在访谈中,
他说:对艺术不负责任的演员,再好也不要。

但是当务之急,就是团队赶快重新物色人选,
有人提及鲍国安,其为话剧舞台上颇负盛名的演员。
王扶林去看了一场他的演出,
台上的鲍国安嗓音洪亮,眼神犀利,

举手投足都有股气场。
散场后,王扶林找到他,聊了整整一个小时。
鲍国安起初颇为犹豫。

他常年浸淫于话剧舞台,鲜少涉足电视剧拍摄,
担忧自己难以适应。
然而,王扶林的诚意深深打动了他,于是,他决意一试。
试镜那日,鲍国安登台,
“宁教我负天下人”脱口而出。那时整个房间都安静了。

导演组的人互相看看,点点头,这曹操找到了。
鲍国安接下角色后,也是下足了功夫的。
他翻遍了《三国志》,
还在街上拉着路人问:你觉得曹操是啥样的人?
他想把曹操的霸气和复杂演得让人信服。

开拍后,他每场戏都抠得特别细,
连胡子的角度都要调整好。
他的努力终未付诸东流。节
目播出之后,观众皆言,这曹操宛如活了一般。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诸葛亮的选角,
这个角色选人的时候,也掀起了轩然大波。

王扶林挑中了唐国强,这人年轻,
模样俊朗,可观众不买账。
那会儿唐国强演的多是小白脸角色,
粉丝多,争议也多。

定妆照甫一发布,
投诉信便如雪花般纷至沓来,飞向央视。
信中称,他全然缺乏诸葛亮那般稳重的气质。
王扶林顶着压力,坚持让唐国强试戏。

拍“借东风”那场戏时,天气冷得刺骨,
唐国强光着脚站在雪地里,风吹得他直发抖。
他念着台词,眼眸中泪光闪烁,
那副模样让场边的工作人员看得发怔。
后来播出,观众才服气,这诸葛亮还真有那味儿。

刘备的选角也没少波折。
饰演刘备的孙彦军本来是想饰演曹操的,
可王扶林一看他的眼睛,觉得他适合演刘备。
孙彦军不情不愿,但拍着拍着,
他发现自己跟刘备越来越像。

拍哭戏时,他从不用眼药水,全靠真情流泪,
观众看了都说,这刘备太真了。
王扶林这样的安排,足以见得他对角色和演员的把握,
才成就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经典。

选角定了,拍摄的挑战才刚开始。
1991年的技术条件有限,
想拍出三国时期的恢弘场面,难上加难。
美术团队接到的任务是最重的,
他们得把汉末的城池、宫殿、战场都搭出来。

预算不够,材料也缺,
他们就四处找便宜的木头和布料。
道具车间里,工人们白天黑夜地忙,
锤子敲打的声音没停过。
他们翻着史书,
把盔甲的样式、旗帜的图案一点点复原出来。

有一次,为了做一辆战车,
几个师傅熬了三天三夜,手上全是血泡。
服装组的压力也不小。
三国时期的衣服得考究,不能随便做。
他们找来历史资料,
连扣子的形状、布料的纹路都得跟史书对上。

女工们坐在昏暗的房间里,
一针一线地缝,眼睛都熬红了。
有件曹操的披风,绣了半个月才完工,
拍出来效果特别好,观众看了都觉得值。
音乐团队的使命,就是为剧目注入灵魂。
他们得写出能让人一听就想起三国的旋律。

作曲家翻看了古乐谱,试着用古琴和箫配乐。
录制时,乐手们在简陋的录音棚里反复试音,
棚里没暖气,手指冻得发僵。
主题曲录好后,导演组一听,
觉得这音乐把三国的气势全带出来了。

拍战争戏时,摄影组的难处最多。
彼时,特效几近于无,宏大场面全然仰仗人力堆砌。
赤壁之战的戏,片场调了几百个群演,
战马跑来跑去,尘土飞扬。
摄影机老旧,经常卡壳,导演组急得满头汗。

为拍出火烧战船的效果,他们竟采用真火。
然而风向突变,道具船险些被付之一炬。
摄影师们硬着头皮调整机位,
拍出来的画面虽然粗糙,但在当时已经算顶尖了。

拍摄的日子颇为难熬,剧组的条件亦甚是艰苦。
1.7亿元的预算看着多,
可摊到每场戏、每个道具上,捉襟见肘。
演员和工作人员住的都是简陋旅馆,
冬天没暖气,夏天没风扇。

吃饭更简单,资金紧张时,大家就啃馒头就咸菜。
拍摄中难免有意外。有次拍马战戏,
一匹马受了惊,差点撞倒道具墙。
演员们虽惊惶不已,却无人退缩,
稍作调整后便继续拍摄。

另一次,拍夜戏时突然下起大雨,
设备全泡了水,导演组连夜抢修,第二天照常开机。
每遇难关,团队皆能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王扶林常跟大家说,这剧不是为钱,是为后人留点东西。

这话让每个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火。
演员们的付出也让人感动。鲍国安为了演好曹操,
每天拍完戏还捧着书看,困得眼睛都睁不开。
唐国强拍摄《借东风》之际,
受寒而感冒数天,却从未叫苦不迭。

孙彦军拍刘备的哭戏,情绪上来后,泪水止不住,
场边的工作人员都跟着红了眼。
群演里有些老演员,戏份少得可怜,
可每次站位都站得笔直,说这是对角色的尊重。

1994年10月,《三国演义》终于播出。
首播当晚,全国的电视机前挤满了人。
街头巷尾间,茶余饭后时,
剧中情节成为众人热议的谈资。

曹操的霸气、诸葛亮的智谋、刘备的仁义,
成了每个观众心中的影子。
收视率一路狂飙,央视的电话都被打爆了。
文化圈的人也坐不住了,学者们写文章分析,
说这剧把三国的精髓拍活了。

这部剧不只是火了一阵子,它的影响一直延续。
年轻人看了剧去翻《三国演义》原著,
历史课上老师拿剧里的片段讲课。

后来拍的历史剧,都免不了拿它做标杆。
演员们的表演堪称教科书。
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
其表演至今无人能全然超越。

时至今日,三十年的光阴悄然流逝,
而《三国演义》依旧是众多人心目中难以撼动的经典之作。
打开电视,或者在网上点开视频,
那熟悉的主题曲一响,汉末的烽烟仿佛又在眼前。

剧组的那些付出,那些日夜奋战的画面,
也藏在每一帧画面里。
他们的信念和汗水,化成了一部剧,
穿越时间,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信息来源:
1、《三国演义》25年后重聚,看看那些年你崇拜过的英雄们:新京报
2、王扶林谈拍"三国演义":翻拍名著能及格就不易:中国新闻网
3、《中国文艺》 向经典致敬 本期致敬人物——电视艺术家 王扶林: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