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学会接受自己身上的不足。接受自己,爱自己,是很多人一生都没学会的功课。如果这些人做了父母,那真的要为孩子的童年感到担忧了。
个体之间肯定是会存在差异的,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基因,也不要高估了孩子的能力。
决定做父母的那一刻,就应该做好不去攀比的准备,只要孩子健康成长,那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孩子从一出生,可能就会被比较。谁家孩子出生的时候几斤几两,谁家孩子出生的时候头发茂密。等孩子大一点了,又开始比谁家孩子先学会的翻身,谁家孩子先能坐了。
这些根本就是没必要的,人生不到最后,谁也不敢说是赢家。
有些宝宝可能8个月就学会走了,有些宝宝到了13个月还没有独立行走。难道前者就更聪明吗?这都是愚见。科学的说法是:只要孩子在8-15个月内能够学会独立行走,都是正常的。孩子学走路晚,也许学说话比较早,希望父母能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并且鼓励孩子去将其最大化的发挥。
孩子学走路早晚,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就是遗传因素,父母都学走路比较快,那孩子学走路的速度大概率也会很快。其次就是宝宝的身体发育情况,宝宝从一出生就不爱生病,各方面营养跟得上,肌肉发育、骨骼发育都相对成熟,自然学走路的能力也会相较更强。再有就是环境因素。
有些家长可能会想,学走路跟环境有什么关系?山区的孩子就学走路晚了?这里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如果家里有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学走路,互相激发潜能,这也有助于宝宝学走路的速度提升。当然,孩子的性格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父母想要让孩子快一点学会走路,就要适当的引导,不能只是等。可以让孩子多出去和已经学会走路的小朋友接触,可以用新鲜事物去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引导孩子迈步。
还有小一部分的孩子,其实早就掌握了走路的本领,一直不肯迈步,是因为害怕。很可能是宝宝第一次张开腿走路的时候父母没有注意,导致孩子摔倒,留下了阴刻的印象。
孩子学走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父母不要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而且学走路太早的话,对骨骼也不是很友好。所以,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