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传至今,其中有何道理

白晴聊历史 2025-04-12 03:15:3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在许多传统葬礼上,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幕:送葬队伍出发前,长子手持瓦盆,面对灵柩猛地摔碎,碎片四溅,现场肃穆而庄重。

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蕴含着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

那么,古人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这碎裂的一瞬,究竟象征着什么?

是对逝者的告别,还是对生者的警示?

更奇妙的是,这一习俗历经千年仍在许多地方延续,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道理?

那些丧葬礼仪,都是从哪儿来的

西周公摄政后,深感礼崩乐坏。

为了维系统治,他开始大张旗鼓地制礼作乐。

这一年是西周的元年,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046年。

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本意是为了秩序井然,无奈却成了后世仪式繁琐的开端。

但不得不说,我们今天仍保留的诸多丧葬习俗,大多可追溯到那一朝一代。

丧葬礼仪,说白了就是古人情感的宣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离开了,亲朋好友岂能无动于衷?他们用这种种繁文缛节,来诠释生命的意义,来表达对逝者的敬仰。

正所谓生死大事,丧葬讲究诸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庄子有云:"以天地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虽说这是庄子YY出来的理想情况,但由此可见,古人对丧葬仪式的重视。

那"摔瓦盆",究竟是哪一出

送葬的队伍中,长子或长孙捧着一只瓦盆走在棺木前面,后面才是抬棺的人。

瓦盆里装满了烧过的纸钱,寓意着先人在阴间也有钱花销。

到了该去的地方,长子或长孙高举瓦盆过头,蓄足力气向地上摔去,势必要摔个粉碎。

旁人看热闹不嫌事大,还会找块砖头放在地上,好让瓦盆碎得彻底些。

这砖头被称为"寿砖",人人抢着收藏,就指望它能带来平安如意。

俗话说得好:"丧事顺不顺,得看瓦盆儿摔得碎不碎。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

万一长子或长孙第一次没摔碎,那可就出大乱子了。

有旁人搀扶着,他还得接着往地上摔,直到碎得稀烂方才罢休。

你说诡异不诡异?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你想啊,摔瓦盆多少也是泄愤的一种方式吧?失去至亲至爱的痛苦,难道说散就散了?是该有个发泄的出口,让悲伤宣之于外才对啊。

再者说,瓦盆一碎,就意味着生死两隔了。

生不能同衾,死不能同穴。

该放下的终究是要放下的,摔瓦盆也算是个仪式感吧。

先贤也爱"摔瓦盆"吗

范蠡烧陶出身,被后人奉为烧陶业的祖师爷。

临终前,他把自个儿最宝贝的瓦盆,想传给徒弟们。

结果那徒弟不领情,说这是您的饭碗,我们晚辈不能要,死后我给您摔了吧。

范蠡一听,对啊对啊,我的饭碗岂能外传?于是就把家底传给了这个机灵的徒弟。

你看,摔瓦盆在古代的分量。

连范大先生这样的人物,都要用它来决定后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摔瓦盆的,那必须是继承家业的人。

换句话说,谁摔瓦盆,谁就继承遗产。

还有人说,摔瓦盆是为了帮助先人过奈何桥的。

因为奈何桥上有碗孟婆汤,喝了就会忘却前尘往事。

瓦盆一碎,孟婆汤也就漏光了,先人也就记得生前的点点滴滴了。

这个说法虽然有些不着边际,但古人把美好愿景寄托其上,也算通情达理了。

"摔瓦盆"里的门道

长子或长孙,才有资格端着那个装满纸钱的瓦盆。

这背后大有讲究。

咱们常说"长兄如父",就是源于此。

在古代宗法社会,嫡长子继承家业是天经地义的。

一旦家主驾鹤西去,嫡长子就是新的当家人。

他要主持丧事,要应对外人,要撑起整个家族。

这哪是个轻松活儿?摔瓦盆,是他履新的仪式,是他向亲朋宣告新身份的方式。

所以,摔瓦盆绝非儿戏。

瓦盆的质地,不能太好也不能太次。

太好了不易碎,太次了有失体面。

直径以六寸为宜,不大不小,恰如其分。

瓦盆里的纸钱,也是精挑细选。

多了显得俗气铜臭,少了又似不够诚意。

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丧葬的隆重,和对先人的敬重。

仔细想来,摔瓦盆何尝不是长子的一种宣泄呢?骤然失怙失恃,骤然承担重任,骤然成了众矢之的。

那种悲痛欲绝、无所适从的心情,不正需要一个出口么?

而且,长子这时的一言一行,都备受亲友的关注和品评。

他要是失了仪态,就是对先人的不敬。

所以,他必须强忍悲恸,严于律己。

当"起棺"二字喊出,当瓦盆碎裂一地,长子也就度过了人生最惶恐、最不安的时刻。

他必须以此为契机,迅速强大起来,担负起家族的未来。

丧葬习俗,传承的是什么

纵观各地丧葬习俗,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是为了表达哀思,寄托哀思。

生不能同衾,死不能同穴。

阴阳两隔,天各一方。

痛失挚爱的悲恸,永失依靠的茫然,该如何排遣?唯有仪式,能给人慰藉。

唯有在繁文缛节中,送走逝者,安顿生者。

摔瓦盆、披麻戴孝、烧纸钱……这一切仪式,不过是生者聊以慰藉的方式。

借此昭告天下,他与逝者的羁绊之深;借此警示自己,不能留恋逝者太久太深。

同时,丧葬习俗也是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

从挽联到花圈,从祭文到乐队,每一样都凝聚着传统美学,都彰显着世俗人情。

它们美则美矣,却也充斥着市井烟火。

既让人唏嘘不已,又让人莞尔一笑,实在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结语

生不同衾,死不同穴。

这就是人世间的真理。

但丧葬习俗却是生死之间的桥梁。

它承载着生者的哀思,也寄托着生者的祝福。

古人创造了种种仪式,无非是想在生死泾渭中,找到一丝慰藉。

那姿态之美、意蕴之深,实在值得后人体味、发扬。

3 阅读:2484
评论列表
  • 2025-05-02 13:05

    上个星期我爸过世了,我去摔了瓦盆,然后我发现,我不能再当孩子这个角色了,必须要补上我爸这个空缺

  • 2025-04-25 10:22

    看了半天也没有说清楚原因

    蜡笔小新 回复:
    你阅读能力真的是…………说了这么多原因 你居然get不到
  • 2025-05-01 11:16

    我们这是摔瓦片

  • 2025-05-02 00:31

    现在鲜花祭奠不让烧纸钱摔啥?

  • 2025-05-02 08:53

    又臭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