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市场还未从美国加征关税的震荡中缓过神来,特朗普政府便上演了一场“左右开弓”的政策变奏曲——3天内两次调整贸易政策。
当地时间4月9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对部分国家实施90天关税暂停措施,将税率降至10%。当地时间11日晚,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更新税则,豁免了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半导体等20类电子产品的“对等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豁免清单还对华开起了后门——其未明确排除中国,这意味着相关中国产品同样受益。正因如此,此举也被英国《金融时报》视为“对华关税松动的首个信号”,而科技巨头苹果、三星的股价应声反弹,市值单日回升超千亿美元。
从公开信息来看,这一转变背后,美国财长贝森特的作用备受关注。据报道,贝森特在与特朗普的直升机会谈中,以“市场崩溃”和“美债抛售”为筹码,力劝总统暂缓关税。
知情人士透露,贝森特直言“极端关税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最终说服特朗普让步。这位前对冲基金经理的斡旋,暂时稳住了华尔街的恐慌情绪,但市场并未完全买账——4月12日,美国国债再度遭抛售,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5.1%,创2007年以来新高。
此外,就在对华政策调整不到48小时,美国联邦公报于4月12日发布特朗普签署的行政命令,将拜登政府时期对俄部分制裁延长一年。该制裁最初以“应对俄罗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涵盖能源、金融、军事等多个领域。尽管特朗普曾于3月表示,考虑放宽部分制裁以换取俄乌和谈进展,但最终选择延续强硬路线。
有分析认为,此举包括3重考量:一是美国内部的政治平衡,民主党多次抨击特朗普对俄“软弱”,延长制裁可缓解国会压力;二是为后续谈判制造筹码,就像贝森特3月说的那样——制裁增减取决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三是外部关系制衡,通过同时施压中俄,维持美国在两大战略方向的主动权。
俄罗斯方面反应谨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称“对话仍在推进”,但强调解除制裁是关系正常化的前提,而欧盟同期加码对俄第16轮制裁,包括切断70艘“影子油轮”的航运服务,显示美欧在对俄立场上仍存在协调空间。
回顾特朗普此次关税的政策摇摆,不难看出,其暴露出的正是美国经济治理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民粹主义驱动的贸易保护政策迎合本土制造业诉求;另一方面,全球化产业链的现实迫使当局向科技巨头妥协。
这种撕裂在贝森特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既要执行总统的“美国优先”方针,又要防止市场崩盘引发执政危机。至于对华关税的局部回调,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若全面实施145%关税,芯片价格将上涨40%,直接拖慢人工智能和5G产业发展。苹果CEO库克曾警告,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至少需要五年才能重构”。这些现实考量,最终压倒了政治口号。
而对俄制裁的延续,则更多服务于地缘战略。乌克兰战场陷入僵局之际,美国通过制裁延长既向盟友展示“坚定立场”,又为未来谈判预留筹码。简单来说,俄罗斯试图通过否认泽连斯基政权合法性来瓦解西方阵营,而美国则用制裁强化乌克兰的谈判地位。
面对美国政策波动,中国表现出战略定力,我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态:“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不怕打。” 4月11日的反制措施精准打击美国农业和制造业,同时留出对话空间,这种“硬反制+软接触”的组合拳,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避免了局势失控。
一言以蔽之,特朗普政府的“退两步进一步”的策略,本质是在经济现实与政治理想间寻找平衡点。对华关税的局部松动,是对市场规律的妥协;而对俄制裁的延续,则是地缘博弈的延续。这种两面性政策短期内或能缓解矛盾,但长期来看,美国仍需面对一个根本问题:当“美国优先”遭遇“全球化不可逆”,单边主义是否真能带来持久繁荣?答案已经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