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春节,扭着赛博秧歌的机器人引发全民热议,随后能骑自行车的智元、进厂打工必备的优必选等机器人行业新贵也走入大众视野。
但在机器人赛道卷的如火如荼的当下,在不知名的角落里,一朵曾经开的旺盛的云端之花正在凋零。
曾经站在人形机器人风口浪尖的独角兽企业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如今正深陷停摆危机
而根据证券时报记者实地探访,达闼联合创始人已离职,原本热闹的基地也人去楼空。
深挖发现,原来这家公司的落寞早有预兆......
繁花散尽,危机浮现
达闼机器人曾是投资圈的宠儿——2015年创立伊始便获得软银3000万美元A轮投资,2018年B轮融资10.65亿美元创下机器人领域纪录,2020年C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32亿美元。
2019年冲击纽交所未果后,2023年再度尝试港股IPO,估值一度飙升至223亿元,成为中国机器人赛道最耀眼的独角兽。
那时候黄晓庆(达闼创始人)在行业论坛上总是焦点,他描绘的云端机器人蓝图让所有人着迷,不少投资者都深信他能像颠覆通信行业那样,重新定义机器人。
但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撕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尤为明显。
达闼的Ginger系列机器人虽能完成舞蹈、握手等动作,但动作延迟高达300毫秒,远低于行业平均的80毫秒标准,云端计算的低效性让这些机器人看起来像被线牵着的木偶。
而在2023年达闼第三次冲击IPO时,招股书暴露了致命伤: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过50亿元,研发费用高达38.7亿元,但营业收入仅8.6亿元。
这种烧钱模式在当时或许可行,但成也投资,败也投资,当理性回归,资本市场的退潮让这家明星企业迅速暴露问题。
据天眼查数据,达闼机器人公司卷入的司法案件数量已超过20起,而被执行的款项涵盖了供应商货款、员工赔偿金以及办公场地违约金等,总额高达3530.09万元。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管理陷入混乱,2022年6月负责商业化的联合创始人汪兵突然离职,随后技术副总裁、财务总监等核心高管相继出走。
可以说由于资金断链所导致的欠薪、裁员、核心团队出走,研发停摆、生产停工,如今种种因素叠加,已经形成恶性循环。
达闼虽然没有宣告破产,也已住进了ICU。
而在昨天,这家曾经被寄予了厚望的企业,终于爆雷!
基地人去楼空,深陷停摆危机
3月31日,广州番禺区科技园区之中,达闼机器人分公司大门紧闭,内里空荡无人。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尽管玻璃门上还残留着去年春节的福字贴纸,但门锁已经锈蚀,透过落地窗能看到散落一地的宣传册。
相似场景正在全国多地重现,上海闵行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展厅内已然空空荡荡,曾用于展示云端人形机器人的玻璃展柜,也因闲置而落满灰尘。
而园区招商人员证实,早在去年十二月达闼就已搬离,总部连董事长办公室都被中介挂牌出租。
北京、深圳等地的分公司亦相继陷入困局,不仅联合创始人离职,往昔热闹的办公区如今也已人去楼空,数百员工更是被卷入长达一年的讨薪纠葛。
更令人心寒者,公司不但拖欠薪资,竟连办公设备都沦为“抵债品”。
从广州到北京,从上海到深圳,这家曾经估值223亿元的机器人独角兽正在迅速褪去光环,留下的只有空置的办公室和数百名讨薪员工的无奈。
但对于仍在狂飙突进的机器人新锐公司而言,达闼的困局并非终点而是镜鉴,达闼所经历的这场危机为整个机器人行业敲响警钟。
当资本退潮,技术理想必须直面商业现实,哪怕云端机器人曾被视为颠覆性创新,但脱离市场需求的技术孤岛终究难以为继。
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市场落地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资本追逐与自我造血间建立循环,如何在扩张冲动与管理精细化间保持定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下一轮洗牌的生存者。
不少企业重新考量技术落地的路径,把关注点从构建繁杂的生态系统,转向更为关注单点技术的盈利可能性。
往昔关注机器人项目着眼于技术的领先性,如今却更为看重单位经济模型是否可行,投资机构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
可以说,达闼所经历的危机正在重塑整个机器人行业的生态。
写在最后
如今尽管总部空置、员工星散、舆论缠身,但黄晓庆仍在为达闼的起死回生凑集款项。
当行业从狂热回归理性,机器人独角兽们又将何去何从,黄晓庆又能否凭借技术信仰完成逆境翻盘?
这场降临在达闼的危机既是终结也是开端。
它提醒着所有逐梦者,在技术迭代与商业进化的漫长征途中,技术的理想主义必须与商业现实共舞,唯有穿越周期的技术价值,才能真正定义未来。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机器人独角兽深陷停摆危机!记者实探:人去楼空,联合创始人已离职--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