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战争,中国由弱变强,他是关键人物

奥洲的趣事 2025-04-19 11:24:42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稀土曾以“白菜价”贱卖全球。一吨稀土矿换不回三台彩电,西方用我们的“工业黄金”造导弹、炼芯片,转身以500倍天价卖给我们。

美国人说:稀土会影响,一切小到手机、照相机,大到精确制导导弹、火箭卫星,都离不开稀土!

如今我们手握全球90%的高端稀土产能,让美日欧集体陷入“断供恐慌”——中国稀土,到底是如何变强的?

中国稀土从弱变强,都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1920年11月7日,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1940年他考上交大,攻读化学。随后和夫人一起去美国深造。

从此时起,怎么利用自己的学识让祖国变强,成了徐光宪琢磨最多的事情。

1951年,徐光宪和妻子一起放弃美国的大好前程回到新中国参加建设。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稀土技术落后,空有宝矿却受制于人,只能低价出口稀土,西方国家提炼之后再高价卖回给我们。

我们想突破技术门槛,曾经找到一家法国公司求购稀土分离的相关技术。法国人不仅开出高价,还要求产品的大头只能卖给他们。

没有技术的我们只能忍气吞声,不仅承担高昂的价格,还要承担严重污染代价。

突破技术难关的重任落在了徐光宪身上,他顶着各界的质疑,坚决放弃国际通用的离子交换法,采用当时没人成功过的萃取法完成分离。

老外都没成功,中国人能行吗?

太多人怀疑,太多人质疑,但徐光宪没有动摇出了百倍的辛劳与磨砺,住实验室、啃干面包,在北京实验室和包头矿山之间来回奔波。

3年时间,徐光宪终于取得突破了,1975年他提出了自己串级萃取理论。这一成功,能够把原本至少1年多的过程缩短到了几个星期,同时实现了生产的全自动化,而且它适用于所有元素。

使用徐光宪的方法,国产稀土的提取纯度达到了破纪录的百分之99.99。中国只能低价出口原料,高价回购稀土产品的窘境被徐光宪一扫而空。可以说徐光宪的突破改变了国运。

1978年,徐光宪开办了“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将这一技术免费向全国推广!

西方人怎么也想不到,这项即使放到现在依旧领先世界的高端机密技术,徐光宪居然会无偿推广,原本高高在上的工业秘笈成了中国不少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

如今超过15亿港元的H股上市公司中国稀土,其创始人蒋泉龙把公司从一家3000元资本的乡镇企业做到上市集团,靠的就是“串级萃取”技术。

西方曾傲慢断言“中国人二十年也学不会”,却在1980年代被徐光宪的专利墙轰塌了价格联盟。国际稀土价格下降了30%-40%!一些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国”不得不减产、转产甚至停产,一股中国旋风在世界稀土市场上雄劲地刮了起来。

昔日1吨稀土换30克白银的屈辱,终被“中国标准”碾碎——如今全球83%的稀土专利印着汉字,每克高纯稀土背后,都刻着这位“稀土之父”的逆袭密码。

90年代,中国稀土产能大大提高,美日等发达国家就把自己工厂关了,大量采购中国稀土做战略储备。

稀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任由这样的局面进一步发展,中国稀土将会大量流失,后果不堪设想。

又是徐光宪及时上书中央,呼吁保护我们的稀土资源。

在徐光宪的建议下,中国开始管理稀土产业,限制产量,降低出口配额,整顿稀土产业,打击非法采矿环保不达标的黑工厂,组建六大稀土集团,统一规模化经营;与此同时,中国鼓励中资布局全球,收购其他国家的稀土矿产。

而且中国还一直致力于把稀土全产业链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今中国稀土储量仍是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几乎100%的稀土产业链。

稀土资源生产、进口、精炼、材料科学、冶金、知识产权、研发以及商业与国防应用等几乎全部领域,我们都有完整自主的产业链。而中国更是全球唯一掌握17种稀土全元素量产的国家,激光晶体、永磁材料等12项关键技术绝对垄断;

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严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他们必须把自己的稀土运到中国加工提纯,再高价给买回去。

稀土不是土,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技术不是术,是民族复兴的脊梁。从徐光宪的一纸公式到万亿级战略产业,中国用五十年证明:真正的“卡脖子”,从来不是地底埋藏的矿产,而是敢为天下先的智慧,与刀刃向内的变革勇气。

今天,稀土这张“王牌”能牢牢握在了中国的手里,我们不能忘记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全文完

0 阅读:6

奥洲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