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市常兴店镇有个观军场村,记得小时候,我们都称其为观场,还有上观、下观之分,据说观军场村的得名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的历史事件有关。当地说法讲,当年,唐王李世民率军东征高句丽,途经今北镇时,为鼓舞士气,曾在村北修建了一座高3米、长10米的方形阅兵台,用于检阅军队。这一遗址至今尚存,也成为该村历史的重要见证。此外,村北的北山曾作为瞭望哨,山顶视野开阔,可远眺东南方向百里之遥,山上还保留多处古代军事设施的遗迹。

而康熙年间编修的《广宁县志》中也有记载:誓台 【 城东三十里唐太宗征高丽筑以誓师】
据说,观军场村原名“史家村”,后因唐代在此设立阅兵场(即“观军场”)而得名。村名的变迁反映了其军事功能向普通村落的转化,村内至今流传着与唐王东征相关的民间传说,例如村民对阅兵台遗址的保护与纪念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村名的历史意义。
而唐王东征高句丽过营州(今朝阳)、趋怀远(唐初北镇地区)、渡辽泽(北镇以东原沼泽地带)、则确为史实,各类史料中均有明确记载。而要渡辽泽进逼辽阳等地,无论无何也无法绕开北镇这个咽喉要道,而在渡辽泽前,在辽泽边缘筹粮、修整、誓师是一定会发生的准备吧。那么,据此推算,观军场也许与唐王征东真的有历史关联。
《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九年(645)五月唐太宗东征高丽:“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将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
观军场村位于医巫闾山脚下,这一区域自古为军事要地。医巫闾山作为中国古代北方五大镇山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军事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影响了周边村落的发展。
到了明代,这里还成为了辽东边墙防御体系的一环,村内至今还保存有明代辽东长城(辽西边墙)的残段,以及明代的烽火台遗址,这些遗迹进一步印证了该地区在历史上的军事重要性。
如今,村内的阅兵台遗址、青岩寺风景区及丰富的民俗传统,使其成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旅活力的代表性村落。
虽说清代编修的《广宁县志》也未必就准确,也许也是记载的民间的说法而已,然而,明代编修的《大明一统志》卷25也明确记载着这处誓台。而编修于清代的《广宁县志》则完整的全文引用过来。这也从侧面证明,这处遗迹绝非是明代所建。
综上所述,这处绝非明代辽东边墙防御体系上的建筑。或许真的是唐代遗迹。因为唐王征东的故事广泛流传与民间,加上史书记载唐太宗确有渡辽泽的史实,故此,推测广宁县志所记载的誓台极有可能就是观军场的阅兵台,而此遗迹因此与唐王征东有关,也未尝不是可能。然而,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也总归是民间的传说而已,说服力则并不强。被证明前,一切也不过是猜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