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成都太古里的人流里多了群特别的“追鞋人”——瑞士运动品牌On昂跑的中国首家旗舰店刚开门,就被挤得水泄不通。
试穿新鞋的跑者排起长队,店员忙着讲解“竹影天窗”的设计巧思,连路过的大爷都凑过来问:“这外国牌子咋突然这么火?”这个2019年才入华的“跑步新贵”,凭啥能让中国跑者这么捧场?
从“瑞士来客”到“成都土著”:一家旗舰店藏着多少小心思?On昂跑的成都首店,可不止是“开店卖鞋”这么简单。
500平米的空间里,瑞士科技感与成都烟火气撞了个满怀——竹编元素的展示架呼应着川西民居,天窗洒下的自然光把跑鞋照得透亮,连休息区的绿植都选了本地常见的青竹。

“我们想让跑者一进门就觉得‘这牌子懂我’。”品牌大中华区线下业务高级总监李美娜说。
更绝的是,店里直接搞起“跑步局”:开业当天就有本土跑团来打卡,接下来还会定期组织夜跑、跑姿教学,把门店变成了“跑者的第二个家”。
这种“沉浸式贴地”的策略,其实是On昂跑用“撞南墙”换来的经验。
2019年刚入华时,他们照搬海外模式,靠经销商铺货,结果市场反响平平。

后来高层一琢磨:“中国消费者要的不是‘隔着柜台看鞋’,是能摸、能试、能聊的‘面对面’。”于是咬牙在上海开了全球首家自营店,没想到一炮而红——现在全国26个城市66家店,2026年还要冲到100家。
马丁·霍夫曼说得直白:“在中国,你得把店开成‘社区中心’,才能真正走进消费者心里。”
95.6%的增长神话:“本地化”不是贴标签,是“长在骨子里”2024年,On昂跑亚太区销售额暴增95.6%,中国市场是绝对的“增长引擎”。
这数字背后,藏着他们对“本地化”的重新定义——不是春节随便印个红盒子,而是把中国文化揉进产品里、刻在策略中。

比如今年春节,他们没搞“敷衍红”,而是深挖蛇年元素,从鞋盒设计到推广文案都融入“灵蛇腾跃”的寓意,跑者圈里直接刷了波“这牌子真用心”的好评。
更关键的是,他们摸到了中国跑步圈的“脉搏”:现在国内跑者不只是买鞋,更看重“社群归属感”。
于是On昂跑不仅卖鞋,还搞跑步训练营、赞助城市马拉松,甚至和本土跑团合作开发定制装备,把“我卖你买”的关系,变成了“一起跑步”的伙伴。
网友@跑者阿杰的话特别扎心:“以前买外国牌子,总觉得人家把我们当‘韭菜’——同样的鞋,国外活动多,国内就搞大促。但On昂跑不一样,他们会问‘你们成都跑者喜欢夜跑,门店能不能多备点反光装备?’这种‘把用户当人’的态度,谁能不买单?”

On昂跑的爆火,其实给所有想在中国“分蛋糕”的海外品牌上了一课:中国消费者早过了“崇洋媚外”的阶段,他们要的是“懂我”的品牌。
就像成都旗舰店开业时,有跑者在社交平台写:“看到店里的竹编装饰,突然觉得这个瑞士牌子,比某些国产货还‘中国’。”这种“反差认可”,恰恰是因为On昂跑没把“本地化”当任务,而是当生存策略——从渠道到设计,从产品到服务,每一步都在回答“中国消费者到底要什么”。
现在马丁·霍夫曼已经把未来五年称为“中国年”,目标是让中国成为品牌全球第二大市场。
这不是狂妄,是看清了趋势:中国有3亿跑步爱好者,有全球最活跃的运动消费市场,更有一群愿意为“用心”买单的消费者。
那些还在“敷衍本地化”的品牌该醒醒了——在这片土地上,“入乡随俗”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从瑞士雪山到成都街头,On昂跑的故事其实在说一个简单道理:最好的“国际范”,从来都是“接地气得刚好”。
当越来越多品牌学会“用中国的方式,讲世界的故事”,受益的不只是品牌自己——我们消费者,终将买到更懂自己的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