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历史就是这样的,始终在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在哪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个方面得到,宋人收获了经济与文化,但却没有收获疆域或者版图。总结起来其实也就一句话:你仁慈不一定别人对你仁慈,你没腹肌并不一定别人和你一样也没腹肌。
有一个词是叫积贫积弱,意思是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形容极度的贫困和弱小。
在这个词里,我们说宋朝。要说它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它仿佛还不是,为什么呢?总有一些人在为这个朝代多多少少地吹牛皮。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历经319年。又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与辽、金、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疆域仅约290万平方公里。南宋与蒙古、金对峙时期:金330万平方公里;蒙古300万平方公里;南宋仅约200万平方公里。就这样水平,但仍然不妨有人为它吹牛皮。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这话出自邓广铭、漆侠《北大宋史专题课·第一课·宋朝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中华书局,2000年)。也许这么吹有些不隐,邓、漆两位又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这话出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安格斯·麦迪森是英国人,早年在剑桥大学、麦吉尔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先后求学,之后曾短暂执教于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大学。他这一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人们很难说清,但他却以《世界经济千年史》闻名学界。一个外国人这么吹宋朝,我们不好评价,但它终归还是没有中国人吹得到位: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说这话的人是秦晖,西龙胜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研究领域纵跨农民史、经济史、政治史与公益史等,著作有《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史比较研究》《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等,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还有,王国维:“宋代学术,方面最多,进步亦最著。其在哲学,始则有刘敞、欧阳修等,脱汉唐旧注之桎梏,以新意说经;后乃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诸大家,蔚为有宋一代之哲学。其在科学,则有沈括、李诫等,於历数、物理、工艺,均有发明。在史学,则有司马光、洪迈、袁枢等,各有庞大之著述。绘画,则董源以降,始变唐人画工之画,而为士大夫之画。在诗歌,则兼尚技术之美,与唐人尚自然之美者,蹊径迥殊。考证之学,亦至宋而大盛。故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
还有,陈寅恪:“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及外缘薰习之故,咸有显著之变迁。将来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断论。惟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是已。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吹得太多了,让人都不敢怀疑这是在吹牛,好在这世界吹牛不上税,有时候锦上添花地吹一吹也可以理解。但这么吹宋朝,也有些以点带面的不着边,实事求是地讲,宋朝应该是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小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出现了早期的工商业经济繁荣景象。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能文一下子,经济上也不错,但动起武来就疲软了,没劲儿了,典型的弱怂或是宋。
我们要说的是,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光搞经济、玩文化是不够的,还得有些杀鸡的力量,纸票子挡不住弓箭,枪杆子关键时候维护不了政权,打起来,口袋里有再多的钱也没用,最后还得落下被抄家的结果。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得有腹肌、得有拳头,更得有头脑、有战略。事实是宋朝这个朝代太有钱了,和西夏打,快赢了,自己不知怎么却主动认怂了,和辽国人打也是一样的,和金国人打,想赔钱,但人家却给它玩了个靖康耻。南渡,想偏安,惹得女人们都看不下去了,愤怒了,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就对他们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崖山海战,蒙古人也并未给宋朝人机会,十万人自杀殉国,海上都是尸体。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唉,这样一个宋朝,文人拿着笔杆子,商人捂着钱袋子,偶然能出现个比如岳飞般拿武器的,但不是被杀了就是被砍了,还吹个啥呢?这样的朝代不是积贫积弱,而是积富变弱,富是温水,一点点地加热,弱是青蛙,跳不出去不说,最终在加热的温水里,把自己给炖熟了,让别人吃掉由此成为必然。
大渡河,古称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泸水、泸河、阳、阳山江、 羊山江、中镇河、鱼通河、金川、铜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历史上被作为中国长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
大渡河是条河。宋人是知道长江的,也是知道大渡河的,但却认为大渡河以西以南的地方没用。遥想当年,汉武帝派张骞去新疆寻找河源,黄河源,打通了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经济与文化因此获得双丰收,但宋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认为汉武帝那是穷兵黩武,没啥意思,于是,守着长江也懒得去找江源,坚持不懈地认为大渡河以西以南的地方没用,写着字,画着画,并不知道寻找河源也有文化寻根的意思。
大观楼,昆明城西南,古称近华浦。乾隆年间,这里来了一个人,叫孙髯翁,登上层楼,被感动了,为大观楼撰写了一百八十字长联,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楼。
孙髯翁的这个长联写得很有意思,我们把它摘抄和翻译过来: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释义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有意思的是,宋太祖手挥玉斧将西南划在界外,与汉武帝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元世祖率大军统一云南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但孙髯翁更说他们都是“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为什么呢?我们相信,孙先生不是专门来这里为宋朝吹牛的,但宋挥玉斧确实与其他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孙先生还是这么说了。就像汤里突然出现一个老鼠、馍里突然生出虫子,让人很不舒服。
孙先生这么说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有一些人开始扑上来,为宋挥玉斧这件事作解释,结果越描越黑。解释者大多依据这样的史实为理论: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而后进行统一战争。965年,宋王朝派遣王全斌进入四川,灭掉了后蜀国,统一了四川。对此,大理国立即派使臣送公文祝贺。982年,宋太宗令黎州(今天四川汉源)官吏在大渡河上造大船,以便利大理国使者入贡。
此后,历史记载大理国曾多次派遣使者入贡宋朝。但是,大理国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向宋朝入贡和边境贸易,而是希望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所以多次向宋朝要求对其进行加封。然而,鉴于南诏反唐的教训,对大理心存戒备,因此对大理国的请求一直未于满足。直到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宋朝终于同意了大理国的请求,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
1115年金国兴起东北,不断南下侵宋,宋朝面临威胁。而后,有人要求在大渡河以外的地区设置城池,以便更好地开展互市,朝廷命宇文常调查并提出意见。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赵匡胤曾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所以150年来边疆云南无边患。当时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池,非中国之福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宋挥玉斧”的出处。这也是太祖仁慈的一个真实写照。
又说:“宋挥玉斧”的典故反映了赵宋王朝对大理国的基本策略。当时就有人对这件事评价说,以大渡河为界,使大理国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打不过或者没力量打就是打不过或者没力量打,非得要弄个以仁慈换和平的道理、最得御戎的上策,其背后无法掩饰的是,宋朝在无能与不作为中达到因循苟安、割地自守的目的。历史不是对过去了解多深就能对未来看多远,它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实干,懒汉也可能对过去了解很多、对未来也能看很远,但他就是睡在那儿不动弹。大渡河是条河,面对它,各个朝代的态度名有不同,这一点,孙先生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而把宋朝完全可以比作那个因为有钱而不愿意动弹的懒怂或者懒宋。
宋朝不愿意动弹是因为云贵高原本身地形复杂,高山深谷,行军困难,另外,觉得那里是荒蛮之地,没有什么用处,但是,蒙古人并不这么想,决定避开宋军主要防线,进兵大理国,借西南人力物力,形成迂回攻宋之势。也就是说借助西南这块高地,与自北向南的战场联动,由北、西、南三个高处的方位一齐出动,形成包抄合围,最终把宋朝赶到东边低处的海里去。
这场战争很有名,即蒙古灭大理之战,个体的行军路线大约是红军长征的反方向。
1252年9月,忽必烈奉命带领将领兀良合台等率军十万人,誓师启程。1253年夏,忽必烈率大军出萧关(今宁夏同心南),经六盘山集结于临洮(今甘肃),练兵备战。同时,蒙哥命便宜都总帅汪德臣率军入蜀,抵嘉定(四川乐山),配合忽必烈行动。9月,忽必烈督军至忒剌(今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分兵三路南进:兀良合台率西路沿晏当路(今四川阿坝草原)而进;宗王抄合、也只烈率东路经茂州(今茂汶)趋会川(今会理西)以作牵制;自率中路经满陀城(今四川汉源北)渡大渡河,沿古青溪道南下,穿行山谷1000余公里,于11月初进抵金沙江畔,遣使赴大理国招降。
大理国方面拒绝投降,但又敌不过蒙古军,1254年秋,兀良合台率军攻占押赤城(今昆明),俘降段兴智,继以段氏领所部兵2万为先锋,攻克未附城寨,占领大理全境。从此,将大理收归蒙元版图,改大理国为云南行省,大量汉人、蒙古人、回回人、契丹人迁往云南,驻守交通要道,保障道路畅通。
蒙古人以士马死者数十万的惨重损失,通过灭大理之战出奇制胜,形成了对南宋的南北夹击,对灭亡南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终现实了消灭南宋的战略意图,给了“宋挥玉斧”一个绝妙的讽刺。如果没有忽必烈的策略,南宋最后的归宿也许不会在崖山而是在西南,那么多人也许不会被海水淹死。
历史就是这样的,始终在告诉人们这样的道理:付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在哪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个方面得到,宋人收获了经济与文化,但却没有收获疆域或者版图。总结起来其实也就一句话:你仁慈不一定别人对你仁慈,你没腹肌并不一定别人和你一样也没腹肌。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是光脚一无所有、无所顾虑,什么事情都敢于去做,而是穿鞋的有钱有财产,心里总想着怎么享受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