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
628—723(?-723在后突厥汗国治下)薛延陀极盛时的疆域图(630年)
地位汗国首都郁督军山常用语言古突厥语宗教萨满教、腾格里信仰政府部落联盟(早期)游牧帝国(立国后)可汗• 600年左右
也咥可汗• 646年
伊特勿失可汗历史• 建立
628• 终结
723(?-723在后突厥汗国治下)前身继承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燕然都护府后突厥汗国薛延陀是公元7世纪由铁勒部落联合而形成的部落国家,其骨干部落,以“薛”与“延陀”二部组成。据称其族源来自匈奴旧有统属部落。来自高车东部,曾经于487年(齐永明五年),随阿伏至罗到准噶尔盆地建高车国。后脱离突厥独自建国,然而随即被唐朝所灭。有说法称其部落一直存续到后突厥时代。
名称杜佑《通典》记载薛延陀中的延陀部是贺兰部贺赖头的后裔,与薛部杂居,因此号称薛延陀。
薛鄂尔浑碑铭中,多处记录了“türk sri bodun”,“薛”(sri)作为一部常与“突厥”(türk)一同出现。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提到:“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有人认为其中的“薪犁”即7世纪所称的“薛”部。Golden认为“薛”音译的古突厥语词“sir”派生自梵语Śrī,意为“幸运、吉祥”。
延陀“延陀”的词源有争议。欧洲的东方学家(如Vilhelm Thomsen)认为,延陀包含“Tarduš”、“Töliš”两部落。这样,“薛延陀”对应“Syr-Tardush”。中国学者中,岑仲勉认为“Töliš-Tarduš”分别位于东部和西部,王静如引《新唐书》认为二者分别位于北部和南部。
Sergey Klyastorny和Golden提出,薛延陀对译的是“Sir-Yamtar”;其中“[Ïšβara] Yamtar”是阙特勤的一个同伴,见于铭文。
《通典·卷199》记载:“前燕慕容儁时,匈奴单于贺剌头率部三万五千来降,延陁盖其后。与薛部杂居,因号薛延陁。”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根据《元和郡县志》和《通典》所记贺兰有“驳马”之意为着眼点,利用考古出土的碑铭以及语言学的内容进行考察,指出中古时期“延陀”二字的读音为 j·End·,贺兰部的全称为ala-yundluγ,即“有驳色马的国”。“贺兰”译自ala-yundluγ的ala,而“延陀”应该音译自ala-yundluγ的yund。中古时期,“j·End·”与“yund”完全一致。经过以上分析,包文胜认为,杜佑把贺兰部和延陀部说成相同部落是可信的,“薛延陀”音译的词当为“Sir-Yundluɣ”。
历史薛与延陀本为两部。薛部本自称“薛”或“偰”,兼并了延陀部后改称薛延陀。
南北朝时游牧于阿尔泰山西南,额尔齐斯河一带,少数留在于都斤山。他们的军力很大。曾经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
605年,薛延陀遭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的袭击,敕勒契苾部首领契苾哥楞自称易勿真莫贺可汗,反叛西突厥。薛延陀首领乙失钵响应,自称“也咥可汗”,臣服于契苾部,保留了对丝绸之路吐鲁番段的控制。之后他被封为小汗,称之为“Yetir”(ia-d'iet < *yetir < *yeti er,意思是“七部”)。610年,西突厥射匮可汗(610–约618在位)即位,易勿真莫贺可汗和也咥可汗放弃了汗号,重新臣服于西突厥。继任的统叶护可汗(约618–628在位)征服了铁勒的所有7部。
627年,西突厥汗国大乱。薛延陀首领乙失夷男率7万户越阿尔泰山进入东突厥境内,击败了乙毗咄陆可汗率领的军队。胜利后,敕勒的拔野古、回纥、同罗相继作乱。回纥首领药罗葛菩萨自称“活颉利发”(kat-elteber或war-hilitber),宣布脱离东突厥独立。薛延陀亦于629年在漠北立国,推乙失夷男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帐设在郁督军山。630年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成为唐朝抵抗东突厥的重要力量。有史家认为“将夷男扶上可汗之位是迫于唐朝的压力,唐廷有意分解突厥可汗在这片地区的最高权力,同时也是为了最终肢解突厥,因为突厥是其北部边境许多冲突的根源。”后来一些室韦、靺鞨部落也依附薛延陀。同年薛延陀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蒙古高原之地。
薛延陀的疆域占据了西至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戈壁的广阔地区。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630年的阴山之战中,薛延陀与唐朝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败逃,后被俘获。这之后,薛延陀实际控制了原东突厥的领土,时而臣服于唐朝,时而与作为唐朝附庸的东突厥汗国交战。
632年,薛延陀击败了西突厥肆叶护可汗军,然后征服了乌伦古河与额尔齐斯河一带的葛逻禄与叶尼塞河的黠戛斯。634年,薛延陀突袭了一度统治西突厥东部的阿史那社尔,迫其入唐。此后,薛延陀与唐朝维持了较友好的关系。639年,结社率(和李世民交情不错的突厥突利可汗的弟弟)与贺逻鹘阴谋暗杀唐太宗,败露后结社率被杀,贺逻鹘被流放到岭南,李世民重新考虑对突厥人的安置政策。最终,李世民决定将部分东突厥人迁回故地,并恢复其汗国地位,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唐太宗封忠于唐朝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统治东突厥,居于漠南作为唐和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区。
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𪟝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
唐灭薛延陀之战645年,夷男死后,其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646年,李道宗率军击溃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反叛,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唐太宗于薛延陀故地设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丘陵府,龟林府,卢山府
七州:
西皋兰州(不是安置铁勒浑氏部的皋兰州),高阙州,鸡鹿州,鸡田州,榆溪州,蹛林州,窦颜州
一部分薛延陀余部归附后突厥,据称迁往新疆的残部成为沙陀部和部分钦察人的族源。
“薛”(即sir)部后来称作“[Al]tï Sir”(六薛部),是后突厥毗伽可汗的臣民。Klyashtorny曾提出薛部是钦察的前身,这种观点存在很大争议。
薛延陀同后世沙陀的关系也存在争议。沙陀首领李克用墓志称,沙陀的祖先是“益度、薛延陀国君、无敌将军”。而一些中国史家认为,沙陀来自铁勒首领“拔也”(Bayar)或“拔也古”(Bayïrku),另一说是西突厥的处月部。
可汗列表也咥可汗乙失钵(?–628?)
真珠可汗夷男(628–645)
多弥可汗拔灼(645–646)
咄摩支(646)
后突厥治下Küli Čur, Ïšbara Bilge Küli Čur(?–c. 723)
薛延陀君主世系图易勿真莫贺可汗契苾哥楞?605-约612-?也咥小可汗乙失钵?605-约612-?□沙钵罗泥敦策斤□真珠毗伽可汗夷男?628-645统特勒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646-?突利失可汗曳莽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肆叶护拔灼?-645-646颉利苾汗的姓氏薛延陀汗的姓不详。现代中国史学家柏杨在《资治通鉴白话本》中将其姓氏称为“乙失”,但没有注明出处。而《通典》所载的薛延陀汗之姓为“壹利吐”,《册府元龟》记作“一利咄”,《新唐书》记作“壹利咥”。李克用墓志也将薛延陀祖先的名字记作“益度”。
据岑仲勉的说法,上述名字都是“elteris”的变体。段连勤断言,“乙失钵”之名也可互读为“也咥”。《资治通鉴》原文提到叫做“咄摩”的薛延陀将领,可能是伊特勿失可汗,是薛姓,而《唐会要》指出伊特勿失可汗死于唐太宗时,因此这不是同一人。
薛延陀后人的姓薛延陀被唐朝所灭后,部落离散,除被后突厥统治外,迁入中原的薛延陀后人取以下姓氏(其中一些是其氏族名的音译):李、刘、偰、薛、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