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找,薪资待遇也越高”是社会大众普遍的认知。但近年来,“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学历红利在当下仿佛已经消失殆尽。学历贬值是怎样发生的?面对这样的困境,高校、学生应如何应对?本期锦囊,将针对学历贬值的原因展开分析,并为高校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
01学历为什么持续贬值?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2024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1179 万人,相较于去年增加了 21 万人,并且这一增长态势将在未来十几年中继续保持。教育部预计,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222万人。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使得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而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张受限,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并没有显著增长,吸收新生就业人群的能力甚至有所下降。
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众多高校缺乏对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很难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课程内容,因此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与新兴的行业需求不匹配;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过于注重学术研究,而忽视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不足,就业竞争力较弱;此外,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导向,没有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在选择课程、参加实践活动等方面缺乏针对性,最终无法完成针对某一具体职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积累。
学生缺乏就业规划、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一些大学生只是为了拿到文凭而读书,缺乏对自身未来就业方向的规划和思考。一些学生甚至在毕业求职时,依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行业和岗位,只能简单对比岗位要求盲目投递简历,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实际上,学历在大多数时候只是一块敲门砖,个人能力才是决定工作成果的关键,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等在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众多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02学历贬值的应对策略在学历贬值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当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改变这一现状的重大的责任与使命。高校要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职业指导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与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了解不同领域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包括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并融入职场。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确保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合理比例,实践教学内容应涵盖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链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同时也为企业和科研机构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打破学科界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和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与科研项目合作,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开设跨学科课程和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科选择和学习机会。如开设 “大数据与金融”“人工智能与法律” 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主修专业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建立健全职业指导体系。开设全程化的职业指导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培养、求职技巧训练、就业政策解读等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打造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职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还要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关注微信公众号“新锦成”,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