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抛售房产物业,如今向美妥协抛售43个港口,李嘉诚遭官方三连批

科技东哥很好聊 2025-03-19 03:21:36

在商业与政治的棋盘上,李嘉诚的每一步棋都备受瞩目。2025年3月4日,长江实业的一则公告,让李嘉诚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将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一口气打包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套现190亿美元,几乎清空除中国外的所有国际港口资产。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更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回溯过往,2013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之际,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规模抛售中国大陆及香港的房产物业。彼时,他的举动遭到诸多指责,被斥为“白眼狼”。但十年之后,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人们才惊觉他当初决策的前瞻性。李嘉诚出身贫寒,从潮州少年到香港塑胶厂工人,再到创立长江实业,艰苦的创业历程赋予了他敏锐的商业嗅觉。他于1958年涉足地产行业,在香港局势动荡时低价收购大量地皮,为日后的商业帝国奠定根基。在房地产市场狂热之时,他洞悉高房价背后隐藏的危机:购房者负担过重、消费市场被挤压、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开发商杠杆率过高。他明白这种不健康的市场态势难以维系,果断抽身,成功避开了后来的市场下行风险。

此次出售43座港口的交易,核心焦点集中在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自1997年起,李嘉诚通过长和集团掌控这两个战略要冲,并在2021年成功续约至2047年,却在短短四年后被迫转手。特朗普政府的政治高压成为此次交易的导火索。2025年1月,特朗普宣称“必须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2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当面警告巴拿马总统穆利诺“不得扩大中国影响力”。尽管巴拿马多次澄清运河主权归属且中方从未参与运营,但长和集团因其“华人背景”被美方认定为潜在威胁。

这笔交易绝非简单的商业行为,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美国政治网站披露,贝莱德财团与乌克兰资源抵押项目关系密切,此次收购被视为美国“控制关键航道、围堵中国贸易”战略的重要一环。一旦中美冲突升级,美方很可能凭借港口运营权切断中国海运命脉,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咽喉要道都可能成为其手中的筹码。

此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轩然大波,官方也罕见地在三天内三次发声批评,国务院港澳办先是转载《莫天真 勿糊涂》一文,直指此次交易绝非普通商业行为,而是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紧接着,又转载《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将爱国情操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连,并发出直击灵魂的五问,对李嘉诚进行道德与爱国层面的双重拷问。

从商业角度看,长和港口业务仅贡献集团9%的收入,巴拿马港口更是占比不足1%,却能一次性回收相当于25年利润的现金流,净负债率从23.6%降至18%,看似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但从国家战略高度而言,这一交易的影响不容小觑。巴拿马运河承担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达21%,是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地区贸易的核心要道。一旦美资接手港口业务,美国便可轻易对中国船只收取特别费用,中国商船将面临巨大压力。

与华为、大疆等在面对美国制裁时顽强抗争的企业相比,李嘉诚此次的选择令人失望,华为在被美国全方位制裁时,任正非坚定回应“砸锅卖铁也要继续投入研发”,硬是在绝境中开辟出一条自主研发之路;大疆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后,同样坚守阵地,继续推进全球化布局。而李嘉诚在面对政治压力时,却选择牺牲国家战略利益,换取自身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在全球化浪潮下,“资本无国界”的理念被部分企业家奉为圭臬,但现实却一次次证明,当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那些抛弃祖国的企业家往往沦为国际博弈的牺牲品。李嘉诚的这一决策,不仅引发了公众对他商业道德和爱国情怀的质疑,也为其他企业家敲响了警钟:在商业决策中,必须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否则必将遭到历史的评判与人民的唾弃。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曾一度被视为华人企业家的典范,但此次出售港口资产的决定,无疑给他的商业生涯蒙上了一层阴影。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家不仅要具备敏锐的商业嗅觉,更要有坚定的国家立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0 阅读:0

科技东哥很好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