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询问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如何判断一幅作品是不是具有艺术性。画得像的就叫有艺术性?拍卖价格贵的就比便宜的有艺术性?
这个问题吸引了很多网友的讨论,有绘画专业的网友认为:艺术的特征不应该是金钱,也就是说,一幅绘画作品值不值钱和其艺术性的高低不能成为正相关,我认为真正的艺术一定要有一种力量,一定能够走进观众的内心,一定能够感动人心。
好多网友纷纷表示赞同,艺术无论就其作为审美的对象,还是作为审美意识,他都要比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来得更典型,更理想,更强烈,更深刻。作为审美的对象,艺术是现实生活中艺术家头脑反应的产物,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更渗透溶解在作品及艺术美之中,画家笔下的画作就是一种语言,是画家通过画布传递给观众的思想。
比如这两张小孩的画作,就是画家通过画布告诉我们这个小孩的生活状况,同时透露出画家对小孩无比同情,希望他们能够走出悲伤,每天快乐的个人情感。
郑板桥画的墨竹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郑板桥的墨竹冗繁重叠,并不像现实生活中自然之竹那样,经过了郑板桥头脑的一番加工,先变成了眼中之竹,再变成胸中之竹,最后变成手中之竹,最后通过画笔、画布,将看到的、想到的画出来,这个时候的竹子已经不是普通的竹子了,因为它们经历了郑板桥的艺术再加工,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每一笔都有故事,都有感情,它比现实的竹子更美了。
在音乐艺术中同样如此,同一首曲子,但是弹奏的人带着不同的感情,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罗曼罗兰讲过贝多芬的一段故事,说的是1824年的五月,贝多芬的《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次上演,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无比的激动,于是就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手指传递到琴键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许多人感动得哭了交响曲,引起了狂热的骚动,几乎带着暴动的性质,以至警察都不得不出面干预。贝多芬在终场以后也激动得不省人事了,人们把他抬到朋友家,他朦朦胧胧地和衣而睡,直到次日的早上,这是何等强烈的激情啊。
有网友感叹,当今好多艺术家已经完全偏离了艺术的本质,他们将艺术当成了挣钱的工具,土豪喜欢什么就画什么,画出来的东西看似很有艺术,却没有任何感情,更加不可能感动人心,这样的画作缺少灵魂,却披着艺术的外衣,招摇行骗。
网友们特别反感那些所谓的超写实派画家,其画作看似非常漂亮,和相机拍摄的照片一样,笔下功夫了得,但是也仅仅只是看似漂亮而已,没有任何内涵,如果这样的画作也能称为艺术,那就不需要画家存在了,普通老百姓个个都可以用手机拍出艺术。有网友甚至认为,超写实画派的部分画家是当代画坛中最可悲的一群人,他们犹如一台机器,和照相机抢工作,只能称为一名有功底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