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起以“故宫研究员”头衔为幌子的诈骗案引发社会关注。犯罪团伙通过伪造故宫博物院专家身份,以“高价回收文物”为诱饵,诱导受害者缴纳高额鉴定费、拍卖服务费,最终涉案金额高达5000万元。
一名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故宫研究员”,背后是一条完整的黑灰产业链:
伪造身份:通过山寨网站或虚假公文,虚构“故宫文玩鉴定中心”等机构,冒充权威专家;
话术诱导:以“文物价值千万”“海外买家急购”等话术制造虚假繁荣,骗取信任;
高额收费:要求支付“鉴定费”“拍卖佣金”“推广费”等名目费用,单次诈骗金额从数千到数十万元不等。
高仿证书:假证作坊采用激光雕刻、防伪水印等技术,甚至仿制教育部学历查询网站,伪造“可官网验证”的假学历、职业资格证。
假网站运营:通过域名仿冒、网页克隆,搭建与官方高度相似的查询平台,如“民教信息网”等山寨网站。
假鉴定证书:珠宝、黄金等商品的假证书产业链同样猖獗,商家甚至用真金送检获取合格证,再批量贴标销售镀铜、镀银产品。
2. 售假渠道:线上线下全覆盖电商平台:搜索“职业证书”“学历办理”,会出现宣称“包过”“官网可查”的店铺,价格从200元到数千元不等,涵盖健康管理师、建造师等热门资质。
直播带货:直播间以“限量福利”“厂家直供”为噱头,兜售仿金饰品,售假后直接拉黑顾客或注销账号。
社交平台: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发布“快速拿证”广告,利用熟人关系网扩散,形成“需求-制假-售假”闭环。
3. 利益分成:一条证书链养活万人团伙伪造者:深圳、义乌等地的假证工厂日均生产数千份假证书,一张“故宫研究员”头衔仅需200元成本。
中间商:职业中介通过“挂证”“代考”牟利,如某团伙伪造1.8万份特种作业操作证,涉案金额超600万元。
技术支撑:专业团队负责搭建假网站、开发验证程序,甚至破解官方数据库生成“以假乱真”的证书编号。
受害者画像:为何普通人容易中招?1. 对高回报的盲目追求理财小白被“文物暴富”“职业证书躺赚”话术吸引,忽视风险。例如,某诈骗团伙以“故宫专家”身份,诱导受害者购买假金币,承诺“回购增值”,实际转手即亏。
2. 信息差与信任危机普通人缺乏专业鉴定能力,依赖证书、网站验证,而假证产业链通过仿冒技术精准击破信任防线。
3. 求职焦虑与学历歧视某电商平台店铺公然售卖“可官网查询”的假学历证,客服直言“无需考试,三天出证”,却长期未被下架。
2. 山寨网站监管难题仿冒教育部学历查询网的山寨站多达数十个,部分甚至通过搜索引擎优化占据前列,用户难辨真假。
3. 法律惩处力度不足学历证书:通过学信网(https://www.chsi.com.cn )查询;
职业资格证:登录“技能人才评价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http://zscx.osta.org.cn );
珠宝鉴定:要求出具由国家认可机构(如NGTC)签发的证书,并现场检测金属成分。
2. 警惕低价陷阱“200元买研究员头衔”“300元拿健康管理师证”等广告均为诈骗,正规证书需通过培训、考试获取。
3. 保留证据维权2024年,最高法发布典型案例,明确对伪造安全生产证书、买卖假证等行为“从严从重处罚”,并强调全链条打击。业内人士呼吁:
平台加强审核:对涉假店铺、直播实施“关键词过滤+实名认证”;
提升制假成本:提高刑期下限,追缴违法所得并处罚金;
公众教育普及:通过媒体曝光典型案例,增强防骗意识。
结语:正如东南亚最大古董商李鉴宸所言:“假证书产业链背后,是贪婪与侥幸的共谋。面对“天上掉馅饼”的诱惑,唯有保持清醒,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