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浙江宁波这个隐世古村,每到春天就变成“绿野仙踪”

Trip在路上 2025-04-16 15:48:23

在宁波四明山的北麓,藏着一座被时光浸润的隐世古村——鹿亭中村。这个被《四明山志》称为“四县之枢,三镇之心”的千年聚落,每逢春深,便在山水交融处编织出令人屏息的绿野秘境。

沿着青石铺就的村道漫步,斑驳的墙上“耕读传家”的墨迹依稀可辨。唐初,石潭龚氏在这四县交汇处择定这块吉地而定居下来。白云溪畔初建村舍时,谁曾想这方山水将见证千年的文脉流转?龚氏宗谱里记载着始祖如何在此"架木为桥,垦荒成畴",将中原的宗族制度与越地的山水智慧熔铸成独特的村落格局。

当郑氏家族沿姚江迁徙而来,两个大姓在白云桥头演绎着“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老人们说,当年郑氏在村口老樟树下与龚氏歃血为盟,两姓既保持着祠堂分立、祭礼各异的传统,又在晓鹿溪两岸共建风雨廊桥。这种微妙的平衡,最终以"中庸"之道定格。当然,现在两姓已完全融合。

春日的白云桥,在晓鹿溪投下完美的半圆。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单孔石桥,经光绪年间重修后愈发显出沧桑之美。16根望柱上的石狮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着昂首啸天的姿态。桥拱两侧的楹联“白水虹光摇半月,云山翠色映中天”被青苔染成墨绿,与溪中倒影相映成趣。

每逢春日,这座古桥便成为时空交错的剧场。行人过桥的身影,与唐代诗人戴叔伦“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的诗句重叠。写生的美院学子支起画架,将春景变为画卷。还有好摄之徒,将石狮望柱的轮廓融进相机的取景框。

白云桥下是晓鹿溪。中村最优美的景色当然是晓鹿溪了,这条小溪横穿整个村庄,在卵石间奏响清越的乐章。跟鹿亭乡的得名一样,晓鹿溪的命名跟南梁名士孔祐有渊源。《余姚光绪志》也记载:“孔祐隐居是山,有鹿中矢来投,祐养其创,愈而去,因建鹿亭于刘樊祠宇之侧,名曰鹿亭,乡名盖由于此。”

此时,溪两岸三十余株唐樟宋柳次第苏醒,虬曲的枝干上萌发翡翠般的新芽,垂丝入水的姿态让人想起宋人《溪山行旅图》中的笔意。三月柳絮如烟,飘落在郑氏宗祠的黛瓦上,为歇山式屋顶勾勒出柔和的轮廓。

沿着溪畔古道徐行,会遇见最生动的春日叙事,浣衣妇人棰打青石的节奏里,混着画眉鸟的清啼。风雨廊桥上,老篾匠正在编织竹篮,篾条翻飞间抖落斑驳的光影。孩童则奔跑过明代石牌坊,清脆的笑声响彻小山村。那种淳朴、柔和、宁静的意境,恰似一幅充满田园风情的写意图。

转过郑氏大屋的马头墙,一条卵石巷弄引向意想不到的桃源。野蔷薇攀过石墙,将粉白的花瓣洒在清代石臼里。某处荒废的宅院中,一株百年山茶开得恣意,灼灼红花映着残存的雕花门楣。春风穿堂过户,惊起梁间燕群,带着唐宋的旧梦掠过新建的民宿露台。

中村的春日魅力,在于它完美调和了时空的经纬。你可以坐在清代石桥上看无人机掠过宗祠,可以在智能民宿里翻阅泛黄的族谱,更能站在白云桥上,听见历史与当下在山水间的私语。这种奇妙的和谐,或许正是先民命名的深意——“中”不仅是地理的平衡,更是对“允执厥中”文明智慧的传承。

当四月的春雨洗净尘嚣,草长莺飞,此刻的中村,确如绿野仙踪里的童话之境,只不过这里的魔法不是奥兹国的幻术,而是几千年文明积淀的山水智慧,在四明山麓写就的春日诗篇。

Tips: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余姚鹿亭乡中村

交通:建议自驾,搜索导航“鹿亭中村”或“中村白云桥”即可达,宁波市区出发约1.5小时,村里停车免费。公共交通,宁波火车站637路到蜜岩换乘687路到中村白云桥站。全程时间较长,喜欢坐公交车欣赏沿途风景可以考虑。

门票:免费。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我们一起看风景。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