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的荆楚大地,铁塔银线在寒风中铮铮作响,而位于湖北荆力工程总承包有限责任公司的院落里,却涌动着一股暖流。当最后一根电缆敷设完毕,最后一座变电站投入运行,这群常年与旷野为伴的电网建设者,终于抖落工装上的霜雪,踏上了归途。他们的目的地,不是远方的小家,而是一场名为“工程蜂”文化节的团圆盛宴——这里,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冬日暖阳斜斜地洒在公司的院落里,石雕上“工程蜂”三个字泛着温润的光。
在荆州电网基建的版图上,荆力总包公司是一支不可撼动的“荆电铁军”。他们穿梭于田野与山峦,将光明织入每一寸土地。但铁军亦有柔情,当公司大院门口那块镌刻着“工程蜂”的石刻映入眼帘时,这群硬汉的眉眼间便漾起了笑意。蜜蜂,是他们的精神图腾——形似,因工程人总在钢筋铁骨间穿梭;神似,因他们如蜂群般团结,如工蜂般奉献。

“蜂巢”是公司的隐喻,六边形的结构里藏着无数故事。项目经理张威说:“我们像蜜蜂一样,各自分工却密不可分。”他曾在婚礼前夕三次推迟归期,只为守牢变电站的工期;老师傅李晓兵累倒工地,醒来的第一句话竟是询问文化节的棋牌赛程。这些看似“执拗”的坚守,恰是蜂群精神的缩影——个体渺小,却因集体的共振而强大。



腊月的风裹着年味,文化节的序幕在烘焙香气中拉开。平日里攀爬铁塔的手,此刻正灵巧地揉捏面团。在“好味道”活动现场,糖霜如雪落,奶油似云堆,烤箱里飘出的焦香与笑语交织。输电工区的小伙子们围坐一桌,将电缆接头的手艺“嫁接”到包饺子上,愣是捏出了一盘“铁塔形”水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群能架线、能敷缆的汉子,用烟火气诠释着铁骨柔情。



职工书画室的灯光亮起,舞台顿时成了另一个战场。有人高歌《光明之路》,沙哑的嗓音里藏着巡线的风霜;有人挥毫泼墨,将铁塔的轮廓勾勒成水墨丹青。趣味运动会上,拔河的号子震得银杏叶簌簌飘落,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散落在工地上的名字,此刻,终于聚成一股绳。“平日里各守一方塔基,只有这天,才觉得自己是蜂巢里的一片六边形。”输电工区主任陈璟路感慨道。


对于常年在外的工程人而言,“回家”二字有着双重含义。公司文化室里,外地员工张华摩挲着一幅幅文化墙上的工地照片,轻声说:“这里的每一个项目工程,都听过我们的故事。”风景如画的院落里,无人机在草地上空盘旋,新技术的光泽照亮了每一双专注的眼。文化节不仅是欢庆,更是充电——安全培训的案例讨论、无人机实操的惊叹声、违章分析的激烈辩论,让这场盛宴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


“每次踏入公司大院,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变电工区党支部书记李勇的眼里闪着光。他的办公桌上摆着孩子的照片,但文化节上“最美蜂巢人”的奖杯,让他觉得所有的离别都有了意义。角落里,棋牌赛的欢闹声中,唐世俊正与老对手“厮杀”。这名外地员工与家人两地分居,却将公司的一草一木刻进了心里:“团圆不在餐桌旁,而在并肩的笑声里。”

暮色渐沉,文化节的灯火却愈发明亮。有人抱着吉他即兴唱起《蜂之歌》,歌声掠过石刻,掠过书屋,掠过那些尚未完工的电网蓝图。这一刻,铁塔与锅铲共振,图纸与诗稿同辉。工会负责人站在石刻旁,望着喧闹的人群喃喃:“蜂巢若没有蜜,便只是空洞的几何;企业若没有魂,便只是冰冷的机器。”

十三载春秋,“工程蜂文化节”早已酿成蜜。它让散落四方的星光缝成银河,让每份孤独的坚守找到回响。当明日朝阳再起,这群工程蜂又将奔赴旷野,但此刻的暖意已足够抵御整个寒冬。正如那块沉默的石刻所见证的——文化如蜂针,虽细微,却能刺破荒凉,让铁军的热血永远沸腾。


岁末的钟声里,“工程蜂”们举起酒杯,杯中映着灯火与笑颜。他们知道,前方的工地依然有风雪,有坎坷,但蜂巢的温暖已注入血脉。文化节的旗帜年年飘扬,如同蜂群永不停歇的振翅——向着光,向着万家灯火,向着下一个春天的约定。(文、图 / 裘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