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的伤情,上海队的伤病潮,篮协的外援政策,这仨事儿搁一块儿,像极了咱们普通人的生活:计划赶不上变化,屋漏偏逢连夜雨,好不容易有点盼头,又感觉前方一片迷雾。先说赵睿。
顶薪加盟,满怀期待,结果呢?伤病缠身,出场寥寥。这就像咱们雄心壮志跳槽到新公司,结果发现水土不服,老毛病犯了,不得不休养生息。想哭的心情,我太懂了。这不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吗?
受伤的,不只是他的腿,还有他的职业生涯。签了三年顶薪,结果一年打不了几场,这对于球员本人,对于球队,都是一种煎熬。知道为啥吗?因为身体这玩意儿,它不听你指挥啊!它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你越想压榨它,它越给你罢工。
再看上海队。拿了杯赛冠军,本来想着趁势而上,结果三大主力齐刷刷倒下。这就像咱们炒股,好不容易抓住一只潜力股,刚想加仓,结果来个利空消息,直接跌停。血布老迈,王哲林腰伤反复,李添荣也拉伤,这简直就是伤病版的“多米诺骨牌”。你说惨不惨?
原本以为能冲进前八,现在看来,只能提前放假了。这种情况,就好比你精心准备了一桌年夜饭,结果发现煤气罐没气了。你说气不气?最后说说篮协的外援政策。郭主席想用外援来刺激国内球员,这想法挺好,但总感觉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思。
这就好比你孩子学习不好,你不是想着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而是直接给他请一堆外教,指望他短期内突飞猛进。结果呢?孩子更迷茫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学啥。现在每节两个外援都对付不了,难道放开到四个外援,国内球员就能一夜之间变成乔丹?记住:外援可以带来技术和经验,但它代替不了本土球员的成长。
真正的强大,不是靠外力堆砌,而是靠自身内生的力量。94黄金一代,96黄金一代,那会儿哪有这么多外援?还不是靠咱们自己的球员,硬生生打出了名堂?所以说,赵睿的伤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悲歌;上海队的伤病潮,是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篮协的外援政策,则是对中国篮球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这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篮球的浮世绘。
难道真的是外援越多,中国篮球就越强吗?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依赖外援,而不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本土球员身上?这种操作相当于饮鸩止渴,短期内或许能看到一些效果,但长期来看,只会让中国篮球的根基更加脆弱。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篮球的崛起,不是靠引进更多的外援,而是靠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打造更完善的青训体系,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篮球,参与篮球。这才是正道。中国篮球人,真的是太难了。到时看效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