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鼻子、削下巴、割个双眼皮开眼角,当人们在网络上晒出“颜值逆袭攻略”时,“容貌焦虑”正在吞噬他们的钱包与灵魂。但你可曾想过,现代整形外科的起源,竟与“变美”毫无关系?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这是一部被《卫报》《华尔街日报》盛赞的医学史著作,揭示了被遗忘的整容“初心”。

哈罗德·吉利斯
回到一百年前的造脸工厂
为战争毁容者缝补灵魂
1917年的法国战壕里,年轻的英国士兵珀西·克莱尔被一颗流弹贯穿双颊,削去了下颌。鲜血从他的口鼻中喷涌而出,浸湿了军装前襟。克莱尔想开口大叫,却发不出一丝声音。这不是虚构的恐怖片场景,而是《造脸》中触目惊心的真实历史切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如果一名士兵失去一条腿,他会被视为英雄;如果他毁容,他会被视为怪物。”
在乱世之中,一名叫哈罗德·吉利斯的耳鼻喉医生站了出来,他收入不菲,过着体面的生活,但当他看到在法国前线看到那些“像融化的蜡烛般扭曲的面孔”时,哈罗德·吉利斯选择了一条极为艰难的路,他决定以石膏模具和皮肤移植术,让数千名毁容士兵重获尊严。在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修复面容是亵渎造物主,而哈罗德硬生生的开辟出了通过整形外科的道路。
本书作者牛津大学医学史博士琳赛·菲茨哈里斯深度还原历史场景,巧妙融合医学细节与情感故事,以惊心动魄的笔触,带我们回到作为“造脸工厂”的王后医院,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医学奇迹的温暖。在这里,雕塑家用蜡模推演骨骼走向,牙医打造精密颌骨支架,画家记录每次手术的微妙变化。从西线战场上的生死瞬间,到王后医院里的艰难修复,《造脸》编织出一张用外科技艺作经线、以人性为纬线的救赎之网,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整形外科的历史,更是对人性、勇气与想象力的深刻探索。
在《造脸》中有一个催人泪下的细节:在长达几个月的面部修复的过程中,士兵们都不被允许照镜子。只有等他们出院后,才会得到一面小镜子。这并不是一个对他们如今的战损容颜的残忍提醒,而是宣告“你重新拥有了凝视自己的权利”。修复一张脸,等于重建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在最黑暗的时刻,外科医生把绝望的伤疤转化为希望的图腾。

当“造脸”成为产业
我们需要的是一场灵魂整形
一百多年前,整形外科之父哈罗德·吉利斯以石膏模具和皮肤移植术,让数千名毁容士兵重获尊严。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张不够“网红”的脸被算法判定为“失败”。在滤镜开到变形的直播间,在整容医院前台的价目表上,“完美容颜”正被明码标价。整形,仿佛已经从救赎沦为流水线。
《造脸》一个发人深省的地方在于,吉利斯团队当年创造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整套心理重建系统。他们邀请社会名流来医院开音乐会,教士兵用残存的面部肌肉微笑——这种身心同疗的理念,恰恰是经常被现代医美忽视的。正如《科学》对本书的评价:“哈罗德•吉利斯倾其一生践行了‘医学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的信念。”
在容貌焦虑成为新型社会创伤的今天,或许我们都该听听这个穿越百年的启示:一百多年前,整形外科之父毕生信奉的,不是打造完美面孔,而是教会世界如何凝视残缺。他从战火淬炼出的,不仅是完美的技术,更是用希望缝合破碎灵魂的艺术。
《造脸》出版后横扫各大榜单,被评为《卫报》2022年最佳图书,入围科克斯奖终选名单,并获得《科学》《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一致推荐。它不仅是一位伟大外科医生的传记,一段曾被忽略的医学史,更是一面魔镜,照见我们这个时代最隐秘的创伤与渴望。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真正的“造脸”,从来都不应该是流水线上的商品,而是让每张脸成为抵抗标准化暴力的宣言,让每次选择成为对生命尊严的坚守,让每一张脸都能表达独一无二的自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