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桩不仅是区域划分的标志,更是承载着地方记忆与和谐故事的特殊符号。近年来,阜宁县民政局高度重视界桩管护工作,通过落实责任、精细维护和纠纷调解,让这些沉默的界桩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责任到人,编织界桩管护“安全网”
阜宁县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界桩管护责任体系,实行管理员管点、村(居)管段、镇(街)管线、县民政局管面的管理模式。每一位管护人员都肩负着守护界桩的重任,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区域的边界。在三灶镇蒯东村,管护员老王负责的界桩地处交通要道,往来车辆行人众多,界桩易受碰撞。老王每天都会特意多巡查几遍,风雨无阻。有一次,一辆不慎偏离车道的农用三轮车撞到了界桩,导致界桩出现损坏。老王发现后,第一时间上报,并协同民政部门及时对界桩进行修复,避免了因界桩损坏可能引发的边界问题。正是像老王这样无数管护人员的坚守,阜宁县的界桩管护工作才能做到全方位、无死角。

精心呵护,擦亮区域边界“指明灯”
界桩的日常维护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与细心的任务。阜宁县的管护人员对待界桩就像对待珍贵的文物一样,定期开展清理与保养。在沟墩镇大唐村、丰渔村附近的界桩,由于周边是农田,每到雨季,淤泥和杂草就会迅速覆盖界桩。管护人员们挽起裤脚,拿着工具,一点点地将界桩周围清理干净。同时,为了让界桩上的标识更加醒目,他们还会定期用专业材料对注记进行刷新。曾经有一位外地来的司机在乡间迷路,正是看到了清晰醒目的界桩标识,才顺利找到了方向。这些被精心呵护的界桩,不仅是边界的标志,更是为过往行人指引方向的“指明灯”。

化解纠纷,奏响边界和谐“交响曲”
在边界地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土地耕种范围、水源使用等问题,都有可能引发纠纷。阜宁县积极组织人员深入边界地区,主动排查矛盾隐患。在阜建线交界地带,曾经因为灌溉用水问题,两个相邻村庄的村民产生了分歧,差点引发冲突。管护人员和相关部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们依据界桩位置和相关规定,耐心地向村民解释说明,协调双方利益。最终,双方达成和解,不仅解决了用水问题,还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这些化解纠纷的故事,就像一首首和谐的乐章,在阜宁县的边界地区不断奏响。
未来,阜宁县将继续深化界桩管护工作,探索更多创新举措,让界桩成为区域稳定发展的坚固保障,持续守护这片土地的和谐与安宁。
(姚春、戴永红、施颖)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