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张自忠从北京逃到南京,当时舆论纷纷,都要求将张自忠送军法处严办,甚至有人上街张贴标语,痛骂张自忠为“汉奸”。
原来,张自忠是西北军29军的师长,在宋哲元的领导下驻防平津,抵御日寇。1935年,国民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何梅协定》,双方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宋哲元知道,以目前的局势只能与日军虚与委蛇,百般周旋,拖延时日。为了迷惑日军,他在1937年5月派张自忠访问了东京、大阪等城市,日本借机大肆宣传,将张自忠塑造成了亲日形象。
当时国内舆论就已经对宋哲元、张自忠非常不满,认为他们卖国求荣。
七七事变后,宋哲元为了将29军安全撤到保定,举荐张自忠担任北平市长,继续忍辱负重,与寇周旋,掩护29军撤退。外界不明真相,都以为张自忠当了汉奸,张自忠于是成为众矢之的,全国各大报刊纷纷发表痛斥张自忠的文章,报界一度凡提及必称“张逆自忠”。

29军顺利撤出平津后,张自忠完成使命,于是化装后骑自行车逃出北平,之后辗转来到南京,待罪投案,等候处罚。当时的国内,对张自忠一片喊杀声,幸好李宗仁等人对此事原委有一定了解,为他说情,南京才没有惩罚张自忠,而是让他继续统兵,戴罪立功。当时张自忠就立下誓言:“我张某有生之日,当以热血生命以报国家。”
此后,张自忠率领59军参加临沂保卫战,与庞炳勋抛弃前嫌,共同击退日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打响了台儿庄大战前的序幕战。李宗仁后来回忆说:“临沂之捷,张自忠的第59军奋勇赴战之功,实不可没。”
台儿庄大捷后,张自忠率部掩护大军撤退,承担断后任务。到河南后,张自忠59军又在豫南作战,和日军筱冢义男的第10师团在潢川大战,在完成任务后奉命突围。
由于战功突出,张自忠在1938年10月被擢升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不久后又担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统辖第33集团军、29集团军,28军团等部。

1939年初,张自忠在京山一战中击退日军,获封二级上将。之后参加随枣会战,率部渡河,切断日军交通线,迫使日军撤退;参加枣宜会战,再次亲率部队冒险渡河,与日军血战,最终壮烈殉国。
在渡河前,张自忠自知凶多吉少,给集团军副总司令冯治安留下一封绝笔信:
因战区全面战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
张自忠渡河之后,为截断日军退路奋勇冲杀,日军为了保护后方,于是调集重兵围攻张自忠,最终张自忠被围于宜城南瓜店十里长山。
在最后的战斗中,张自忠所部伤亡殆尽,张自忠也肩部中弹,部下劝他向东南山口撤退,张自忠坚决不退,亲自到前线指挥攻击,身中五弹仍高呼向前。之后,张自忠再次中弹,由于伤势严重,张自忠打算拔枪自尽,被部下劝阻,张自忠最终因重伤不治殉国,为全面抗战八年中,国军集团军总司令督战殉国的唯一一人。弥留之际,张自忠说道:“我这样死,对国家,对长官,对人民,良心平安。”

张自忠殉国后,其部下张敬少将、洪进田上校、马孝堂副官及麾下74师官兵全部战死,书写了抗战史上令人动容的一幕。
日军找到张自忠的遗体后,对这位死敌表示了倾佩,将他安葬。后国军组织敢死队将张将军遗体夺回,以上将礼服重新收殓,并送往重庆。张自忠灵柩抵达重庆后,蒋介石率领率军委会高级将领与国府五院院长亲临致祭,抚棺痛哭,并追晋其为陆军二级上将。
张自忠殉国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也为张自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朱德、萧劲光、王若飞、王稼祥、王明等到会,毛泽东送“尽忠报国”挽词,表示哀悼。
张自忠生前曾作过一首《满江红》,最能表达他为国牺牲的豪情,其词如下:
我死国生,从容去,国殇民恸。回首处,家山还远,高堂难奉。一缕忠魂行去缓,十万百姓沿江送。谁堪比,荣辱一肩担,国为重。
芦沟血,宛平痛;淝水烈,临沂勇。凭军魂赤胆,阻敌狂纵。身后几回燃战火,碑前数度梅花冻。看今日,有大好河山,英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