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中年人对这车的造型并不会陌生,毕竟在很多年前,这个样子的车在沈飞客车生产过。但国产归国产,进口的反而变成稀有品种了。它就是今天的主角,日产柴RM80中型客车,一款当年在国内市场与日野RR172抢占市场的车型。前几天半夜CCTV6播一部80年代的北京电影还看见这车出镜了。

与上世纪80年代大量进入国内市场的日系客车造型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日产柴RM80也是典型的东瀛客车模样。前脸经典的四圆灯加上对刮式的雨刷,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的原产国。但在沈飞引入日产柴RM80技术之后,原装进口的车型就开始减少了,因此在这个市场,更多的见到日野那两款车型。

日产柴RM80的中文资料封面。但照片中的这辆RM80却是典型的日本本土样式,右舵,前脸中央带有灯箱,里面用于放置线路牌。而出口国内的版本就直接把这一块封死了,并用两根金属条作为装饰。

车身蒙皮的铆钉清晰可见,非常硬核,也算是上世纪80年代出口到国内的日系客车的常见做法。

在车身侧面有明显的Fuji Coach标牌,表明这辆车的车辆外壳由日本著名的富士车身打造。除了日产柴,富士车身几乎与每一家日本客车制造商都有合作,包括国人熟悉的日野、三菱与五十铃。

原装的日产柴RM80中型客车车身侧面的标志是UD,而沈飞国产后的车型则是SAC,两者除了细节有所不同之外,其它外观方面几乎完全相同。RM80在国内提供两种车型,分别是8.15米的RM80E,以及8米69的RM80G,后者标准车型比前者多4和座位,也就是一排。

不管是RM80E还是RM80G,它们除了车辆长度有所不同,动力方面都是完全一样,统一采用日产柴自己的FD6柴油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135马力,最大扭矩352牛米,搭配5挡手动变速箱。车辆设计最高时速为100Km/h,在那个高速路都是稀罕物的年代,这个速度对于国内的旅游客运来说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了。在车辆的后桥速比上也有选择,标配速比为4.875,若想用小速比后桥,还有一款4.333可以提供。

那个年代的日系客车都喜欢在车玻璃上贴上“冷房车”几个字,代表自己车辆安装有空调。当我想当然的以为这车是采用的空气悬挂时,没想到看资料才发现它所使用的是钢板弹簧,好吧,跟日野RJ172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