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35岁厦门男子咽痛吞咽困难,以为是食管癌,检查后发现不是

三秦的备忘录 2025-04-05 18:54:48

内容资料来源:

[1]王晓雪,蒲昭和.治疗耳鸣方[J].家庭医药,2008,(10):22-23.

[2]王大东.柴胡桂枝汤加味治头晕耳鸣[J].四川中医,1988,(01):32.

[3]临床病理讨论(第22次)——头疼、头晕、耳鸣、(口恶)心呕吐、昏迷[J].天津医药杂志,1965,(11):909-911+925.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咽喉痛和吞咽困难算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通常情况下,感染、过敏、反流或外伤等因素都会引起咽喉痛。而吞咽困难则可能源于咽喉部炎症、食管狭窄、肿瘤或神经系统疾病等。二者常相伴出现,比如咽喉部的炎症就会导致吞咽时疼痛加剧,感觉食物难以下咽。但疾病的诊断都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因素才能做最终定论。

2016年,38岁的付英凯是一名来自厦门的随行翻译,主要为外国商人进行日常的翻译。由于平时工作时间不定,他的一日三餐也十分不规律,有时候干脆晚饭和午饭一起吃。但是碰上商业宴会,山珍海味自然少不了,只是在这样的社交场合,烟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几年下来,付英凯的体质下降了不少,时不时就有个感冒发烧的。

2016年4月19日,付英凯一大早就陪着几位美国商人参观工厂。由于厂里噪音大,他不得不提高音量讲话。渐渐地,付英凯就感到喉咙有些不适,起初只是轻微的咽痛,像被细小的鱼刺轻轻刮过。他不由得吞了吞口水,可很快,喉咙就传来一丝明显的干燥和刺痛。为了不影响工作,付英凯还是忍着不适,继续为客户翻译。

恰好此时,工厂的接待人员给他们递上了一杯温水,付英凯咕噜咕噜喝了两口,可当这股热流经过喉咙时,就像被一根细针轻微扎了一下,让他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付英凯心想应该就是咽炎犯了,多喝了些温水又买了些咽炎片吃,便也没有太在意。

咽炎是咽部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炎症,主要分为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通常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咽部干燥、灼热、刺痛等不适,吞咽时疼痛会加重。病因主要多为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不过也存在细菌感染。当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长期吸烟后,就会慢慢进展成慢性咽炎。

随着时间的推移,付英凯发现自己的咽痛开始逐渐加剧。4月28日,这天早上他起来和妻子说话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声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沙哑无比,喉咙里像是堵着一团棉花,每说一句话都像是在用力挤出来。更令付英凯感到不安的是,早餐时,他尝试吃一个包子,却发现包子在喉咙里难以下咽,仿佛有一股无形的东西在阻碍它通过。他顿时心中一沉,拿出手机开始搜索相关信息,发现自己的症状竟然跟食管癌很像。付英凯再也坐不住,二话不说赶紧前往医院挂号检查。

食管癌是一种发生在食管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其常见症状主要包括吞咽困难、吞咽疼痛、胸骨后烧灼感、食管内异物感、食物通过缓慢并有停留感等。这些症状可能在早期不明显,但随着肿瘤增大,症状会逐渐加重。长期吸烟、饮酒、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或长期吃过烫过硬的食物都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医生根据付英凯的主诉首先为他检查了咽喉部,发现咽喉部黏膜无充血、水肿、溃疡等异常,扁桃体也无肿大、化脓。随后又让他做了咽拭子培养,进一步确认了没有细菌感染的迹象。于是,医生排除了咽喉部炎症的可能性。

随后根据付英凯的主诉为他开具了血常规、食管镜、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检查。检查结果显示: 食管癌的特异性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都在正常范围内,提示食管癌的概率低。并且食管镜下也并未发现明显的肿物和异常。综合以上检查,基本排除了食管癌的可能性。

付英凯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可他转念一想,不是食管癌那自己这究竟是得了什么病?此时的医生又将目光放在了甲状腺上,当甲状腺出现炎症时就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和压痛,尤其在吞咽时会进一步加剧。而甲状腺肿大也会压迫食管和喉部结构,从而导致吞咽时患者感觉食物停留在咽喉部下不去,甚至引起疼痛。

于是,考虑到上述可能性的医生又给付英凯开了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抗体检测及颈部超声等检查。可检查结果显示各项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颈部也并未发现肿物。付英凯看到自己做了这么多检查后还是一无所获,心里又着急又恐惧。

他猛地冲进诊室,声音带着哭腔,歇斯底里地吼道:“你们是在逗我玩吗?!花了这么多钱,检查了这么多次,连个准信儿都没有!我嗓子都痛得快不行了,你们还在那儿磨蹭!今天要是还查不出个结果,我绝不会放过你们,我一定要去投诉,让你们负这个责任!”付英凯愤怒的声音在病房里回荡,周围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爆发惊住了。

医生连忙上前安抚付英凯的情绪,同时心中也感到疑惑不已。咽痛和吞咽困难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组合,自己明明已经对可能引起这些症状的疾病都进行了全面排查。从咽喉部的炎症到食管的病变,再到甲状腺的异常,几乎所有常见原因都考虑到了。可就是找不出病因,难道还有什么细微之处被忽略了?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之际,恰好内科主任来急诊找主治医生有事,在听到付英凯做了多项检查却仍未发现病因所在后,立马就来了兴趣。随后拿起他的相关资料认真阅读了起来。内科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很快就发现尽管之前的检查已经排除了许多常见病因,但仍然有一些细节值得进一步深挖。于是他决定从一个新的角度入手,随后就给付英凯安排了一项针对性的检查。

第二天上午,当付英凯拿到检查报告后,他顿时如遭雷击,整个人呆呆的站在原地,脸上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过了许久,他泪流满面,崩溃地朝医生大喊道:“医生,你们这是在开玩笑吧?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就会得这种病?你还不如说我得了食道癌呢,至少这样还有治愈的希望。可现在检查出来的这个病。无疑是给我判了死刑啊……”

原来付英凯拿到了自己最新一轮的检查报告,报告上写着:“胃体部恶性肿瘤,合并纵膈淋巴结转移。”这个结果让他如遭雷击。此前,他曾被怀疑是咽炎、甲状腺疾病、甚至一度担心自己患有食管癌,但都一一排除。没想到,最终的罪魁祸首竟然藏在胃部,而且已经出现了转移。

事实上,胃癌在早期往往并不表现为典型的胃痛、黑便或食欲下降,尤其是肿瘤位于胃体或靠近贲门的位置时,症状极为隐匿,患者可能只是感觉咽喉部不适、吞咽费力或声音沙哑,这些表现极容易误导临床医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耳鼻喉科或甲状腺领域。一旦肿瘤逐渐长大,压迫到纵膈或食管上段,才会引起较明显的吞咽困难和胸骨后异物感,但此时病情往往已经进展。

胃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长期饮食不规律、摄入过多腌制或熏烤食物、频繁饮酒吸烟、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付英凯的生活习惯几乎踩中了所有高危因素:三餐不定,爱吃应酬菜,烟酒不断,作息紊乱。多年下来,胃黏膜长期处于反复刺激和损伤之中,癌变的风险自然大大增加。

在确诊之后,系统治疗自然是关键,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但日常的胃部养护同样不可忽视。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杜绝饥一顿饱一顿的习惯。尤其是胃部接受治疗期间,建议一日三餐定点定时,少食多餐,每顿七分饱,食物要软、烂、温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第二,远离致癌饮食。腌制、烧烤、油炸、熏制食物中常含有亚硝胺类致癌物,而过热食物也会破坏食道和胃部黏膜屏障,是胃癌的明确危险因素。同时应戒烟限酒,尤其是空腹饮酒会显著提高胃黏膜损伤风险。

第三,养成定期体检的意识。40岁以上,尤其有胃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或家族胃癌病史的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年轻人如有长期胃胀、食欲差、早饱、反酸等表现,也应及早就诊,避免延误。

(注:《回顾:35岁厦门男子咽痛吞咽困难,以为是食管癌,检查后发现不是》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0 阅读: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