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以精湛的技艺、高尚的人品和质朴的本色,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与尊敬,她就是李胜素。这位著名的京剧梅派表演艺术家,出身农村,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天赋,在京剧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童年逐梦:农村女孩的京剧启蒙
1966 年 2 月 16 日,李胜素出生于河北省柏乡县内步乡大汪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这里祖辈务农,从未有人从事文艺工作,然而命运却赋予了李胜素一副天生的金嗓子。童年时代的她,长着一张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睛清澈明亮,模样十分可爱。当时样板戏盛行,村子里经常演出,每当有演出时,小小的李胜素就像被磁石吸引一般,追着看个不停。看完回家后,她便兴奋地比划着唱,仿佛自己就是舞台上的主角。
1976 年,年仅 10 岁的李胜素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考入河北省柏乡县剧团学唱豫剧。要知道,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离开父母去县城学戏,意味着要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但李胜素心中怀揣着对京剧的热爱与梦想,毅然踏上了这条求艺之路。练功的日子异常艰苦,练功房铺的是粗糙的木板,李胜素常常因为练功而受伤。寒暑假回家时,没有专业的练功场地,她就将麦秸秆往院子里一铺,就在上面坚持练习,这份对京剧的执着与热爱,让人动容。
1977 年,李胜素随剧团去河北临城县演出。演出结束后,她在舞台上兴致勃勃地练功,却不小心踩到了木板缝隙里,左脚踝严重扭伤。剧团考虑到不能养闲人,便给她买了车票,打发她回家养伤。李胜素在家休养了 5 天后,左脚刚刚能一瘸一拐地走路,就对父亲说:“爸爸,我要回剧团演出。”父亲李真妮心疼女儿,不想耽误她的前途,于是骑自行车载着她赶往剧团所在的县城。从家里到演出地点有 20 多里路,一路上父亲累得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然而,不巧的是,剧团前一天就已经离开了。父亲只得无奈地载着李胜素回家,刚出县城就遇上了大雨,父女俩全身都湿透了。这一幕,充分展现了李胜素对京剧舞台的渴望与坚持。
求学深造:艺校里的艰苦岁月
1979 年,李胜素从柏乡县剧团毕业,考入了河北省艺术学校京剧科。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她完全可以分配工作,拿工资帮农民父母减轻负担,但她才 13 岁,心中有着更大的梦想——继续求学深造。李真妮和妻子张美然虽然是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但他们没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全力支持女儿的选择。
李胜素深知家里的困境,在艺校读书期间,她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靠微薄的生活津贴养活自己。在学校里,她吃最廉价的饭菜,从不吃零食,更没有买过一次水果。多年后,李胜素成名了,她的父母在接受央视戏曲频道采访时,说起女儿在河北艺校求学的节俭,说起李胜素的懂事,眼里都涌出了泪花。这份懂事与坚韧,成为她日后成功的基石。
1986 年,李胜素从河北省艺校毕业,被分配到邯郸京剧团当演员。这一年,她 20 岁。家里 6 个兄弟姐妹中只有李胜素拿工资,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家里经济的顶梁柱。弟弟妹妹读书,父母买化肥、种子、农药等,所有的费用都由她承担。春节回家过年时,她的包里全是给家人买的礼物,坐在床上给父母和兄弟姐妹分发礼物时,家里人开心极了。但他们不知道,为了春节回家买礼物,李胜素连一双厚棉袜都舍不得买。这种对家人的关爱与付出,体现了她善良的本性。
师恩难忘:名师引领下的成长
在李胜素的求学路上,遇到了许多恩师,他们的悉心教导对她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齐兰秋、刘秀荣、梅葆玖、姜凤山、刘彦彤等老师,都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1 年,李胜素参加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她的恩师刘秀荣非常紧张,好几位评委她都认识,但她没有向评委打招呼,说李胜素是自己的弟子,生怕外人说她搞不正之风。李胜素上台时,刘秀荣紧张得双手直抖,但李胜素却十分淡定,凭借《白蛇传》《红线盗盒》两场折子戏,获得最佳表演奖。所有评委都认为,李胜素的个人条件太好了,是会取得较大成绩的京剧演员。结果李胜素初赛、决赛都是第一名,刘秀荣激动得泪湿眼眶。颁完奖后,刘秀荣才对评委云燕铭说:“师姐,李胜素是我的弟子。”云燕铭嗔怪道:“你为什么不早说?否则我会将她的分数打得更高点。”
这次比赛,李胜素是唯一的一个梅派花旦,她的冒尖引起了梅葆玖的注意。此后,梅葆玖一直关注李胜素。她想拜京剧大家梅葆玖为师,但梅葆玖收徒非常严格,考察了李胜素多年,从各个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正向的。1995 年 6 月 26 日,李胜素在北京举办专场演出,她演出了《游园惊梦》《红线盗盒》《廉锦枫》《孟丽君》四处折子戏,一举斩获第 13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梅葆玖觉得李胜素人品艺品俱佳,于 1995 年正式收李胜素为入室弟子。在梅葆玖的亲授下,李胜素学会了《穆桂英挂帅》《凤还巢》《贵妃醉酒》《宇宙锋》《野猪林》等多出梅派的经典剧目。梅兰芳的琴师姜凤山先生,也非常欣赏李胜素,李胜素去他家里学戏时,姜凤山亲自为她操京胡伴奏。这些名师的指导,让李胜素的京剧技艺日益精湛。
放弃深造:为剧团甘愿牺牲
1997 年,文化部举办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向李胜素发出通知。当时李胜素是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青年京剧团的台柱子,整个剧团基本靠她撑着。要是她去北京上学,就会影响整个剧团的演出,结果她毅然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1998 年,第二届京剧研究生班再次向李胜素发出邀请,山西省京剧团领导觉得李胜素已经为团里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次支持她去深造。在研究生班里,李胜素与同班同学于魁智配合非常默契,结成了固定搭档。于魁智 1961 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比李胜素大 5 岁,是中国京剧院的老生演员。1989 年他获得第 7 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 年于魁智又获得梅兰芳金奖,是全国京剧老生中的佼佼者。演员好找,搭档难觅。正因为如此,2001 年李胜素从研究生班毕业后,被中国京剧院调了进来。李胜素与于魁智先在一团,后又到二团工作,两人携手合作演出了《满江红》《大唐贵妃》《四郎探母》《袁崇焕》《太真外传》《兵圣孙武》等一系列传统京剧、新编京剧。此后数年,他们还随团赴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所到之处深受戏迷追捧。李胜素为了剧团的发展,甘愿放弃自己的深造机会,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令人敬佩。
淳朴本色:不忘根本的农家女儿
李胜素走红后,依然保持着农家女孩的朴素本质。她靠一己之力撑起了父母的晚年,为父母在家里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这是全村第一幢楼房。她还为父母购置了大屏幕彩电、冰箱,还安装了电话。2002 年,李胜素的父亲被查出脑瘤,在医院接受手术。当时李胜素在广州演出,不能在医院守护父亲,她便给哥哥姐姐打电话:“你们好好照顾爸爸,所有的医药费由我来负担。”演出结束后,李胜素风尘仆仆从广州赶到河北。让她欣慰的是,父亲的手术很成功,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其实凭李胜素的能力,完全可以让父母安安心心在老家享受生活。但李真妮和妻子干了一辈子农活,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老两口闲不住,还在家乡种起了葡萄、谷子和花生。父母劳累了一辈子,李胜素不让他们晚年再干活了。父母说:“我们干点农活就当锻炼身体了,总在家里坐着容易得老年病。”父母搬出这条理由,李胜素无话可说了。北京离李胜素的家乡不远,她经常回老家看望双亲,还在地里帮父母摘葡萄、刨花生。同事们知道了说李胜素:“你是名角了,怎么还干农活?”李胜素回答:“我是农民的女儿,父母在田里忙,我在家里能坐得住吗?”这份对家乡、对父母的深厚情感,让人感动不已。
情感波折:两次挫折后的坚强
端庄漂亮、名满全国的李胜素,身边从来不乏追求者。然而,她在感情上却经历了两次挫折。她的第一任男友是一位京剧鼓师,是山西京剧院的。男方不如李胜素有名,收入也不如李胜素高,但酷爱京剧,与李胜素有共同语言。1998 年,李胜素进入京剧研究生班深造,两人聚少离多,感情变淡。2001 年,李胜素调入中国京剧院。男友与李胜素事业的差距越拉越大,内心有些不自信,觉得自己撑不起这场爱情婚姻,便主动向李胜素提出了分手。
李胜素的第二任男友是北京人,经商,家境优越。对方有些大男子主义,不希望李胜素在舞台上抛头露面。李胜素 10 岁学戏,一路走来吃了很多苦,她视京剧为生命,怎么可能因为一个男人而割舍京剧?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李胜素主动提出分手。在这场感情中,李胜素付出了青春、激情,但她没向男方要一分钱。两次情感挫折,给李胜素带来了伤害,她一度对爱情失去了信心。时光慢慢愈合她的伤口时,李胜素已经 40 多岁了。女人到了这个年龄段,爱情变得越来越难。加上李胜素排练、演出不断,没有更多心思考虑个人问题,于是她被剩了下来。
活跃舞台:艺术生涯的持续辉煌
到了 59 岁的李胜素,依然痴迷京剧,她每天坚持练功,平时演出不断。柏乡县是河北省有名的贫困县,但李胜素从不嫌弃,热爱自己的家乡。她多次与于魁智等人去柏乡县演出,让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京剧艺术。不仅如此,李胜素还义务担任邢台市文化旅游大使、柏乡县汉牡丹文化节形象大使,为家乡的旅游文化鼓与呼。2023 年,柏乡县委书记王鹏为李胜素颁发“汉牡丹文化形象大使”聘书和荣誉奖杯。前两年,大汪村修建百姓文化广场,李胜素积极捐款。李胜素人品艺品俱佳,在戏迷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早在 2000 年,美国波士顿两个女孩就义务为她创建了个人网站,表达对李胜素的崇拜和热爱。李胜素人气很旺,演出一票难求,生活中也深得戏迷喜爱。然而她在感情上受过两次伤害,至今单身一人,无儿无女,这让她的家人和粉丝感到遗憾。
李胜素,这位京剧舞台上的璀璨之星,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她不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更在生活中保持着质朴的本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的京剧大戏,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品味与学习。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李胜素将继续在京剧的舞台上书写属于她的传奇,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