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脱衣女郎上位记”中,我们看到了好莱坞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

晓枫的灵萱 2025-01-11 04:10:41

由肖恩.贝克执导,米奇.麦迪森(亚裔)、马克.埃德尔斯担任主演的喜剧爱情片《阿诺拉》,讲述了在纽约夜场工作的脱衣女郎阿诺拉,在与俄罗斯富豪的儿子伊凡在钱色交易中一时冲动结婚,面对丈夫家族的各种威逼利诱,在捍卫自己婚姻和权利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故事。这部明显充斥着类型片元素的影片,出人意料地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代表艺术电影最高荣誉的金棕榈桂冠,并被时代杂志评为2024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就整部电影的观感而言,这是一部将商业电影元素、女性主义、个体生命内在的渴望与挣扎糅合在一起,并在电影片杂带了大量文化、政治私货的混搭之作。尽管在俗套无比的情节设定下,导演通过别有深意的呈现某些具体情节与角色的内在情绪状态,完成了一位女性在严峻的社会环境下的自我审视与成长这样的艺术表达。但如果以戛纳的水准来衡量,显然《阿诺拉》的艺术表现力并不足以使其获得最佳影片的盛誉。影片之所以能够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被西方媒介大肆推荐的真正原因,或许在于这部影片在情节呈现、角色选择和价值观输出上,几乎完美地符合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政治正确的种种需要。

一、类型片外衣,“脱衣女郎上位记”的俗套剧情

电影的前45分钟,吸引观众眼球的是大尺度的床戏;充斥着喧嚣、音乐、毒品,荷尔蒙涌动的家庭party;年轻的俊男靓女在高级酒店、赌城拉斯维加斯繁华街头的纸醉金迷和彻夜狂欢。夜场女郎与富二代的故事结构虽然庸俗无比,但年轻性感的角色身体展现、金钱与肉体交易的赤裸描述,对于习惯于通过大银幕的视听奇观来满足自己生理感官需求的普通大众来说,却从来都不乏吸引力 。

二、女性主义元素下,底层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抗争之路。

从伊凡的家族派人介入阿诺拉的婚姻开始,影片突破了常规类型片的界限,转而以更为严肃和更具现实意义的态度,来展现角色所处的严峻社会环境和其内心世界的变化与成长。通过生动地讲述阿诺拉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而与伊凡家族所发生的激烈冲突,并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看清自己丈夫的真正为人和这段婚姻的真实性质后,在爱情观念、情感选择、价值判断等方面所经历的感悟与变化,影片实现了关于个体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女性的自我抗争与成长蜕变的主题呈现与艺术表达。

女主角阿诺拉的内在心理状态的波动与变化,在片中较为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影片开始到她与伊凡成婚后,伊凡的家族势力介入她的婚姻前。在这个阶段中,阿诺拉提供给伊凡美妙的生理快感,伊凡则能够充分满足她的金钱与物质欲望,所以她与伊凡可谓一拍即合、情投意合。这个阶段中,阿诺拉的精神世界中并没有考虑过深刻、复杂的生命、情感议题,她所追求的是潜意识欲望与外在感官的满足——即“本我的满足”。

第二阶段,从阿诺拉与伊凡家族的冲突开始,到两人离婚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企图全力捍卫婚姻的阿诺拉,与竭力否定并注销这段婚姻的伊凡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对抗与彼此妥协。从在伊凡家中双方所爆发的激烈冲突,到他们一起外出在城市中四处寻找逃出家门的伊凡。阿诺拉在纽约凛冽的寒风里;在漫长的寻觅和奔波中;在亲身感受到这个现实社会所存在的性别、职业、阶级歧视的经历之下,她的婚姻与价值观念逐渐开始发生改变,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慢慢地不再那么表面与简单。

在这个过程中,阿诺拉一直企图找到伊凡,并寄希望于伊凡的态度来确保自己的婚姻。但她从伊凡家族的手下托罗斯、加尼克等人的口中逐渐了解到,伊凡其实除了富二代的身份之外一无所有,他所有的物质条件——金钱、房产、名贵奢侈品,都来源于他的家族而不是他本人。而让她彻底死心的则是伊凡所显露出在心底对她的真正态度。当飞机上伊凡对父母脱口而出:“你们为什么这么大惊小怪,我干嘛了?我不过是和一个三陪女玩了一个星期,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这一刻阿诺拉终于明白,在金钱、权力、阶级的巨大差异面前,自己在伊凡的心中根本毫无地位。这段婚姻对伊凡来说,不过是一个毫无责任心的男孩为了气自己的父母而做出的任性之举,自己对婚姻的所有坚持也在这一刻变得毫无意义。她立刻回怼伊凡道:“我很高兴能他妈和你这样的可怜虫离婚,你真它妈的可悲,你就是个可悲的混蛋”

离婚之后,阿诺拉在精神层面进入了影片中的第三个阶段。即在她从自己对婚姻一厢情愿的美好幻想中清醒,亲自体认了阶层差异的鸿沟和这个现实社会对于性别、职业的种种歧视,以及目睹了金钱、权力的冰冷、强大和自己的弱小之后。阿诺拉对于情感、生活的态度产生了明显的成长与变化,金钱与外貌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她开始以一种相对更为成熟的态度和更加多元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在电影的结尾,阿诺拉尝试着与那位从心底真正欣赏并喜欢她的伊戈尔展开一段新的关系。

在影像方面,导演也通过契合于主题的影调与场景调度,来更加准确、传神地服务于作品主题。从冲突阶段开始,影片的色谱开始由之前的明艳、华丽变成以灰白为主的冷色系,整体的环境气氛透露出冷峻与严肃。阿诺拉在为了自我利益的抗争中,不可避免地遭到各种阻力与威胁,而影片的后大半部分情节中,寒冷的环境氛围设定,女主在冰天雪地中困难地行走,则从一个视觉化的维度,暗喻出女性的觉醒与成长,所面对的种种社会与性别困境。

三、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电影令人失望地服务于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在角色选择与情节设计上,则透露出好莱坞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

作为艺术电影的最高荣誉代表——戛纳电影节,就其长久以来的综合水准而言,《阿诺拉》的整体质量水准与艺术表现力,显然并不足以获得如此殊荣。且不说其过多的类型片元素本就与艺术电影的特性不符。就影片内在的艺术表达,底层个体(女性)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抗争之路这样的核心主题,在戛纳的标准看来,也显得过于常规和缺乏新意。女性主义近年来在中国或许颇具话题度,但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下则早已经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相较于去年戛纳的最佳影片——《坠楼死亡的剖析》与前年的《钛》,无论是选材还是作品的深刻程度,《阿诺拉》显然都无法与两部前作相提并论。

如果站在电影批评的角度来解构《阿诺拉》这部影片,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评价,《阿诺拉》获奖的真正根源,或许是由于在俄乌战争持续数年,欧洲被迫在一定程度上屈从于美国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下,电影节作为文化与政治的风向标,由艺术转向了意识形态斗争工具的一次真实体现。

尽管片中主角阿诺拉是一名性工作者,但影片对于她所工作的环境的描绘与刻画,却侧重于向观众呈现美国社会的公平、包容与开放。在电影的刻意营造下,阿诺拉的工作环境与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并无本质的不同,她在夜场里有关系良好的姐妹淘也有互看不爽的同事,更重要的是得益于良好的工作环境,阿诺拉的心态乐观、自由且放松,而这一切的根源,显然利益于美国自由、开放、公平的社会制度。

与这种令观众感觉到轻松愉悦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的46分钟到76分钟,在俄罗斯公民身份的伊凡家族开始介入阿诺拉的婚姻后,整个环境氛围的急转直下。导演用了整整半个小时的时长,用各种,来突出这种反差。

其实从阿诺拉第一次进入伊凡家时,影片便已经伏下了一个伏笔。当时阿诺拉先走过一扇沉重的铁门再进入伊凡的家中,而伊凡家豪宅的外在线条与造型,如同一座坟墓。于是影片营造出了阿诺拉走进监狱后步入坟墓的视觉印象。

电影用极为详细的笔触与极具情绪张力的镜头语言,生动地呈现了伊凡家庭的得力干将托罗斯,在接到伊凡父母的指令后,命令手下加尼克和伊戈尔,用暴力手段非法进入阿诺拉的婚房中的野蛮行径。在伊凡逃跑后,这几个俄罗斯人对阿诺拉的暴行逐渐升级,他们限制她的人身自由,并对她实施捆绑、堵嘴,随意抢夺和使用她的通讯工具。当全力捍卫自己婚姻的阿诺拉说出“我们这是真实的婚姻,我是他的合法妻子,我认为我有发言权”的时候,托罗斯则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断然否认这起婚姻的合法性。他称阿诺拉犯有盗窃、诈骗罪,并抢走她的婚戒,强迫她与伊凡取消婚姻。

于是影片在初期所营造出的民主、法制、开放的美国形象,和在这起冲突中野蛮暴力、专横独裁、无视人权与法律的俄罗斯形象,一前一后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对立关系,入木三分地投射在群众的脑海中。更有意思的是,影片故意把托罗斯的社会身份设定为一名东正教神父。这名代表着俄罗斯国教的神父正在教堂中为新生儿洗礼时,接到主子的指令,便马上丢下教堂里的信徒与新生儿不管,立即开始为主子卖命。在这种情节和角色设定下,影片所攻击和抹黑的不仅仅是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包括它的宗教与文化传统。

如果说影片对于俄罗斯在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含沙射影,是俄乌战争所代表的政治冲突下,美国好莱坞对俄罗斯的常规文化攻击。那么阿诺拉这位角色的选角,则反映出了长久以来好莱坞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

阿诺拉——这位美国国籍的夜场女郎,片方为什么不去找一名金发碧眼的白人明星,而要刻意的挑选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亚裔女性来饰演这个角色呢?或许,是因为片方深知,一个社会底层的女性,并且是和宿敌俄罗斯人随时滚床单、提供服务的女性,如果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是一名白人女性,那么骄傲的美国观众肯定不乐意,在视角和心理上都会觉得不舒服。

毕竟在他们潜意识里,《芭比》《古墓丽影》《塔尔》这样的大女主角色才适合白人明星,至于一个受益于美国“开放、自由、公平”制度的底层夜场女郎,还由于贪图金钱、为了物质要随时为了俄罗斯人的钞票随时宽衣解带,那就让亚裔去饰演吧。当然,如果影片还有些情节需要一个持枪的罪犯角色,那么这个工作机会就大概率属于黑人演员了。好莱坞内部的种族歧视,和印在他们骨子中的傲慢与偏见,一百年前便是如此,以后也大概率不会改变。

所以,片中本可以不出现教堂的时候,即托罗斯前往阿诺拉家之前,为了攻击俄罗斯的宗教,可以有意设定一个。而本应该出现教堂的情节,即阿诺拉与伊凡的婚礼仪式,则故意设定在一个环境含混不清的场所,主持他们婚礼的也是一位看上去并不像是神父的中年亚裔女性。毕竟作为捍卫西方文明价值的电影创作方,他们自然不愿意让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其权威性、神圣性容不得一点影响与玷污。这场俄罗斯男性与亚裔女性的,本质上只是肉体与金钱交易的儿戏婚姻,自然不配出现在基督教堂中由正式的神父主持。

写在最后

1968年,戈达尔与特吕弗拉在戛纳电影节上所发起的行动,使那一届的戛纳成为民众心中永远的丰碑。那个时候的电影人和民众们,尚有勇气为了内心中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不畏强权与秩序,奋起抗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在俄乌战火的肆虐下,整个世界深陷政治动荡之中,戛纳电影节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美国意识形态文化输出传声筒的时候。作为一位普通的影迷,还是期望在未来的电影节上,可以看到影片之所以获得荣誉,是源于艺术表达而非政治立场。

0 阅读:0

晓枫的灵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