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很喜欢三原县,一年之中来的次数真是不少,有时候对这里的吃食感兴趣,有时候对那个地方感兴趣。
有的地方就去了不止一次二次,比如说东里花园。
开始来的时候我就很惊讶:没有想到渭北还有这样的好地方,有历史传说,有园林景致,还有红色基因。
这次吃完封肉夹馍,就又溜达过来了,这里门票20元是必须掏的。
大门是典型的民国风,三个尖尖就是三民主义的意思,中间的青天白日旗是后来重新补刻的,这些砖雕应该是民国的。我最喜欢的上面的一串串葡萄,硕果累累。
“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横批“天下为公”,这是于右任先生的手笔。
进门大石头上写着李靖花园,就是唐朝卫国公李靖的花园。李靖是三原人,就是哪吒他爸,三原县的城隍就是李靖,那么说哪吒小时候应该就是这里长大的。
说说笑笑。
唐朝的李靖花园是不可能留到现在的,不过这里历代都有名人居住。清康熙年间李靖后人黄州知府李彦瑁出资对此园进行重修,几经变故,后来的园主人定名"半耕园",还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陕西督学吴大篆书"半耕园"三字。
1918年,陕西成立靖国军,总司令是于右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因此改名"靖国公园"。当时杨虎城任靖国军三路军司令兼靖国军主帅,他住在园中直到1937年断断续续住了大约20年,进行了修补,所以人们又称这里是"杨虎城花园"。
这里发生了很多重要事情,咱今天先游玩,不着急说。
首选说这个关中八景的造型假山,说起来这里没有啥好石头,很多都是水泥石,但是我想为什么要以关中八景为主题,当时设计者的想法应该很清楚。
旁边就是望月楼、挂云楼。介绍说李靖故居的建筑多为宋及明清,这个我倒是看不出来,就是这个挑檐翘起来,有点宋代的意思。
不过我也看出来这些青砖都是用白灰勾的缝子,说是民国往上一些,倒也能说过去。
“得月”“挂云”这些名字取的很是风雅。
这个刻有“一代军魂”的石头后面房子已经被人占了,旁边的厕所可以上,后面这棵有800年的杨树可以看看。
这棵杨树是我见过年代最久远的,树冠没有了,但是没有空心真是难得。
东里花园的古树不少,有古树的地方都是有故事的地方。
读书堂前面这棵柽(cheng)柳标记1310年,算是很古老了。
东里花园的人不会讲故事,旁边应该立个牌子:“李靖手植。”再用文字说明:哪吒曾经在这里撒过尿。绝对能火。
你看旁边有块陨石,说是李靖去世后,将星坠落,天降此石就说的很有意思。
读书堂是典型的关中民居特点,很对称的关中四合院样子,建在这里好像很突兀,但是如果作为居住的地方,也很合适。
“平分秋色”是石头不知道从哪里弄过来的,很讲究。
读书堂的后面就有些园林设计的意味了,墙上镶嵌有石刻,我粗粗看了一下,有黄山谷的,有文征明的。
再往后,复原了杨虎城的房间和办公室,还有杨虎城和周恩来的塑像,再现西安事变之际杨虎城和周恩来在这里会谈图景。塑像没有神气,不好。
西安事变的谋划和后期商讨细节,这些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在这里酝酿的。
你看,唐朝的事情太久远,这不到一百年的历史我们还是能触摸到的。
东边往回走,就看到一丛红豆杉,没有标记时间,看样子上百年也是有的。加上院子里的一些紫藤和古槐,整个东里花园,古木参天,夏日里还是很凉爽的。
这个亭子里是胡耀邦题写的史可轩烈士墓碑,后面是墓。
史可轩是1927年遇害的,当时为什么要葬在靖国军司令部?这段历史有没有什么说法?要知道杨虎城当时长期住在这里的。
这边的房子上次来是时候还有说明,说是杨虎城母亲以前就住在这里,这次来成了三原非遗民俗展示,里面的面塑还是不错的。
上次来的时候,我写了一篇《两个将军,千年的传奇》,感触确实比较多,这次来心里平和多了。这几年我的变化不少,有些想法也变了。
想想李靖将军和杨虎城将军,虽然时隔千年,虽然一生都是做过大事的人,但后来都成了渔樵野老嘴里的故事了。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即便是这里活了800年的杨树活了上千年的柽柳,又能咋样?
这地方,值得来一次。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