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宣化民国旧照:7座城门还没拆,清远楼下全是葡萄园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5-04-27 18:17:05

河北宣化,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从唐代起,宣化先后为州、镇、府、道的治所。明代为长城九镇之首,清康熙年间设置宣化府。宣化距离京师不足400里,被誉为“京西第一府”。

清代宣化府地图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来到了民国时期。那时候的宣化,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笔者搜集到一些民国宣化老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宣化的城市建筑和人们生活场景,很有年代感。这些照片,是所有宣化人最深切的记忆。(注:黑白照片适度上色)

过去的宣化古城,有7座城门:定安(东),大新(西),昌平(南)、宣德(南)、承安(南),广灵(北)、高远(北)。照片中是南门昌平门的月城城门。

上世纪60年代,宣化城墙和城楼被拆除,只剩下南门昌平门(拱极楼)。京西第一府的风貌渐渐消失了,这是宣化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民国时期,站在宣化城外,城墙和城楼巍峨壮观。城墙外的河里水波荡漾,一大群白鸭在戏水。

古城周长24里,现存城墙,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在元朝宣德府的基础上扩展修建而成。形成了以钟楼、鼓楼为中心的棋盘式城市格局。

这张照片,是在镇朔楼下拍摄的。透过拱形门洞向外看去,远处那座高大的古建筑就是清远楼。

镇朔楼,又名鼓楼,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在民国时期,镇朔楼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公共图书馆。

民国时期,宣化南大街上景象。街道宽阔笔直,道路两旁设有下水道。远处矗立着一座跨街牌坊,门额上写着“承恩”两个大字。

当时的南大街上人很少,见不到任何车辆。街边建筑古色古香,大部分商铺都在开门营业。

这张照片,是在牌坊前拍摄的。牌坊上“承恩”二字十分清晰。一名骑着毛驴抱着孩子的女子从街上走过,身后跟着他的丈夫。在照片的最左边,站着好像是一个日本士兵。

民国时期,宣化城墙外面景象,位置在古城西南角。城墙上的城砖风化严重,城墙外的道路十分泥泞,地上有很深的车辙。

民国时期,宣化火车站上,一列火车停靠在站上上。两名小贩正在车窗边卖小吃,胸前的盒子上写着“宣化县”字样。一名警察在站台上维持秩序。当时的车站上,乘客并不多。

顺着南大街向前走,远处一座高大古建筑,那就是镇朔楼。在过去,楼上悬挂有报时漏刻鼓角,通报十二时辰,现在已不复存在。镇朔楼是宣化古城最高最壮观的建筑。

沿着南大街,走到镇朔楼前,城楼南面匾额“镇朔楼”三个大字十分醒目,城楼背面匾额为“神京屏翰”。仔细看,在照片的左侧,是天泰寺路。路口矗立着一座牌楼,上面题额“古上谷郡”四个大字。

在这张照片里,文章开头那位骑毛驴的女子,已经穿过镇朔楼门洞。站在这里向南望去, 镇朔楼北侧悬挂着乾隆亲笔手书的“神京屏翰”大匾。城门一侧的墙壁上写着“仁丹”和眼药的广告。

民国时期,站在城楼上俯瞰宣化城区。街道宽阔笔直,一眼望不到尽头。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古色古香。当时的宣化城里,没有其他高大的建筑。

照片中这两个浮雕门神人物,位于宣化南门月城门洞两侧的墙壁上。人物为武将形象,左右对称。一个手持长矛,一个手持狼牙棒,栩栩如生。

在这张照片里,能清楚地看到,在月城城门一侧的墙壁上,有门神人物浮雕。城门两侧修建有马道。城门前当地人骑着毛驴出行。

摄影师准备前往清远楼,他雇佣了一辆人力车,车夫拉着他朝清远楼走去。车夫穿着马甲,上面写着“宣化县人力车夫131”,看上去很专业。

车夫拉着摄影师来到了清远楼前。清远楼,又名钟楼,建成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清远楼建在高8米的砖砌高台上,高台下四个拱券门,直通宣化四个城门,整座楼高25米,是一座造型精巧的木结构建筑。清远楼与镇朔楼、拱极楼在同一中轴线上。

民国时期,宣化街头景象。街边有家卖帽子和衣服的店铺,门口挂满了帽子和各种上衣。一个小男孩双手叉腰站在门口。

这是宣化城门前一条大街,街道宽阔,路旁整齐排列着铁皮油桶,种植有长青灌木。一名车夫拉着人力车从街边走过。店铺门口悬挂着日本旗子,由此可见,当时正处于日据时期。

宣化历来就有“葡萄城”的美誉。这是宣化城内一座葡萄园,看上去规模不小。宣化种植葡萄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最早的一棵葡萄树种在鼓楼西的时恩寺内。

到了明清时期,宣化栽培葡萄之风大盛,城内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葡萄种植园。照片中,远处那座古建筑就是清远楼。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瓦舍半城绿。

宣化盛产的葡萄,品质优良,风味独特,曾作为贡品送往清朝皇宫。有确切证据表明,生长在宣化观后村的一棵葡萄老藤,已有500-1000年树龄,它被称为“世界第一葡萄老藤”。

照片中,在宣化城内一个葡萄园里,年轻女子正擓着篮子采摘葡萄。葡萄架上挂满了一串串葡萄,看了让人直流口水。

宣化传统葡萄园,栽种的品种多为牛奶葡萄。据说,当地人是将城外的柳川河水,通过水关、沙渠引到葡萄园中灌溉葡萄树的。在河水的滋润下,宣化的葡萄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结束语:宣化是一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回看民国时期宣化城市老照片,更让人印象深刻。时光荏苒,过去的宣化县,如今的宣化区,古今对比变化真是太大了。可以相信,宣化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