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消息刷屏网络,在朋友圈里也在疯传"买iPhone要多掏两千块"。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最在意的那就是:关税战是否真的会使苹果手机沦为奢侈品呢?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新近公布的301关税清单显示,手机类产品关税将从7.5%骤然飙升至25%。这意味着,从理论上讲,每一部进口至中国的iPhone,其成本将增加近2000元。然而,细览海关数据便会发现,郑州富士康生产的iPhone,90%直接供应全球市场,真正进口到中国市场的比例微乎其微。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耐人寻味,消息曝出当天,苹果概念股集体跳水,立讯精密暴跌7.2%,蓝思科技重挫5.8%。这些代工厂的股价波动,折射出整个产业链的焦虑情绪。
在某手机卖场,初入职场的小王拿着iPhone15,显得颇为踌躇:“此刻购买,恐成冤大头;可若等降价,又怕错失618优惠。”"这种纠结心态在年轻人中颇具代表性。根据GFK监测数据,2019 - 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均价从2680元攀升至3850元。而在此期间,苹果手机均价却一直稳居7000元以上的高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连带伤害效应"。某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AirPods、Apple Watch等配件已出现5%-8%的价格波动。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一般,关税战的波及范围远非仅限于手机本身。
但供应链传来的消息显示,苹果正在加速生产线转移。这种"鸡蛋不放一个篮子"的策略,实则是跨国企业应对贸易战的无奈之举。
不过产业链转移绝非易事。郑州富士康园区仍然承载着全球50%的iPhone产能,配套的200多家供应商形成的产业集群,短期内根本无法复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库克近两年频繁访华,频频示好中国市场。
当关税战从政治博弈演变成民生议题,普通消费者更需要保持清醒。与其被各类传言所左右,莫若关注官方渠道的资讯。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品牌能完全摆脱地缘政治的影响。
看着手里用了三年的旧iPhone,突然想问:当科技产品变成政治筹码,我们普通人的消费自由,究竟还要为大国博弈买单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