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洋徒弟大山:四上春晚红遍全国,终因冯巩一句话果断离开中国

洲洲影视娱评 2025-04-26 13:09:30

文|洲洲影视娱评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这位相声界的新秀,他的名字叫做:大山!”

1990年的元旦晚会上,唐杰忠话音刚落,一名金发碧眼、人高马大的洋小伙,走到舞台上。

节目中,外国小伙与姜昆、唐杰忠搭配,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此时人们不会想到,这位“洋笑星”,会成为中国曲艺界何其重要的人物。

开创相声收徒先河,四登春晚急流勇退,脱口秀串起东西文化。

这位被誉为“最懂中国的老外”,将经历怎样的艺术人生?

与中国结缘:始于家族

1965年,大山在渥太华出生,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讲起,祖父在中国的故事。

大山的祖父,堪称另一位“白求恩”。

他曾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支援当地医疗建设。

勤勤恳恳三年时间,他救治了无数中国人,被当地人尊称为“饶先生”。

虽然未曾谋面,但大山依旧被祖父的故事所激励;

那个神秘的东方,更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1984年,大山进入了多伦多大学东亚系。

在大学期间,他爱上了中国文化。

他不仅将“中国研究”列为自己的“必修课程”,更是成为了系里最出色的学生!

渐渐的,他成为学院里有名的“中国通”。

凭借着对中国研究的深入,大山也获得了前往中国学习的机会。

1988年,中加开展学者交流活动。

已经毕业的大山,带着全额奖学金,来北京大学深造。

独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大山全然没有害怕和孤独。

相反,他的心里满满都是求知的喜悦。

在史书典籍里,他了解到了传统中国的厚重;

在街头巷尾中,他又感受到现代社会的生机。

这个神秘的国度,开始褪去古老的面纱,以昂扬创新的脚步,走进大山的认知!

他开始像海绵一样,汲取、学习着中国文化。

而就在他沉浸在书海之中时,命运的转折点,登门造访。

外国人学相声

1988年,还在北大深造的大山,收到了央视节目组的邀请。

元旦晚会小品《夜归》,需要一名外国大学生角色。

报着试一试的心态,大山同意了参演小品。

不曾想,他此后数十年的艺术人生,由此缓缓拉开大幕。

舞台上,大山一身军绿色大衣,张口就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所有观众啧啧称奇。

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刚刚开放,人们在街上见个老外,都得好奇地“一步三回头”,更不要说大山这种会讲中文的外国人!

这次上台演出的经历,也让大山燃起了对曲艺的兴趣。

为此,他选择拜访相声大师姜昆,希望能跟随他学习相声。

怎料大山拜师的行为,可让姜昆犯了难。

彼时相声界,师徒传承规矩森严,还没有外国人拜师学艺的先例;

如果他收下大山,一定会招来同行的非议!

但若拒绝了大山的请求,不只是中国相声,就连中国文化,也失去了一个面向国际舞台的窗口!

思虑再三,姜昆咬了咬牙,收下了大山这个“外国弟子”。

而对于大山来说,拜师成功仅仅是第一步。

相声作为一门传统的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

小到语音语调,大到包袱典籍,演员要做到面面俱到。

光是在“说”,大山就学习了很长时间。

但心底的热爱,催动着他不断克服学习的困难。

渐渐的,大山的相声水平越发高超;

他的成长,更是收获了姜昆的师祖——名家侯宝林的认可!

1990年,学有所成的大山,跟着师父姜昆,一同站在了元旦晚会的舞台上。

在相声《名师高徒》中,大山与姜昆、唐杰忠配合默契。

三人一唱一和,逗得全场观众前仰后合。

从此,大山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说相声的外国人。

此后,大山的名字,火遍大江南北。

他本人更是四次登上春晚,与众多喜剧明星携手,为全国观众带来快乐。

2011年,大山第四次登上春晚,与三位留学生一起,献上相声《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个高鼻子“外国相声演员”,再一次成为当年春晚的“话题人物”!

可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山宛如人间蒸发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忘初心,跳出舒适圈

正如大山成名,是因为相声一样。

大山的“隐退”,同样因为相声。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曾经的相声界面临着多种考验。

一方面,以“德云社”为主的文艺企业,对传统相声界展开冲击;

另一方面,人们对作品要求的逐渐提高,考验着老一代相声创作者。

在新旧变革的环境下,大山感到了自己创作灵感的枯萎。

他不得不暂时告别中国曲艺界,去寻找新的方向。

就在他冥思苦想之际,他的“师叔”,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点醒了苦恼的洋小伙:

“要想成功,你得主动跳出舒适圈。”

冯巩的话宛如一记重锤,为大山砸开了崭新的天地。

为此,他踏上了“破圈之旅”。

他离开了中国,在国外学习起了脱口秀。

在他看来,脱口秀就像西方版的“单口相声”,都是用自己的学识与经历,在为观众带来笑声的同时,传达自己的生命态度。

但在具体内容上,大山并没有照搬西方传统脱口秀。

学贯中西的他,在西方脱口秀中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

待到学成归来,沉寂已久的大山重新出现在中国大众的视野。

2015年,北京,大山在推出了自己的个人专场脱口秀——《大山侃大山》。

节目以西方为盘,衬托东方主菜,为观众呈上了一道“美味”的文化大餐!

之后《大山侃大山》又亮相墨尔本国际戏剧节,中西交融的脱口秀引得外国人连连称赞。

不仅是戏剧作品,大山还想尽办法,将中国传统与西方流行结合起来。

2023年6月,联合国举办中国文化展。

展会上,大山将《蜀道难》与爵士乐旋律结合起来,充满新意的朗诵,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时至今日,大山依旧在文化领域奋斗。

他不仅立足于“脱口秀”,更是广泛地参与到话剧等文艺作品中

在TED演讲中,《麦克白》被京剧腔调即兴唱响;

联合国会场上,《将进酒》被爵士蓝调再度演绎。

我们忽然读懂他的努力与付出:真正的文化使者,从不需要被地域定义。

他力求尽自己的能力,将优秀的中国文化,播撒向全世界!

结语

从春晚的军大衣到联合国的水墨衫,从外国相声演员到文化交流使者。

这个异国男人,用自己的坚韧与才干,诠释着文化的超时空对话。

如今大山已经年过半百,却依然活跃在各种文艺舞台。

他的艺术人生,或许就像改编的《蜀道难》一样,

跨过“危乎高哉”的文化障壁,架起一条条畅通的沟通理解的天梯!

部分参考资料

大河网:大山带家人商丘“寻根” 这是洋笑星大山的第二次商丘之行,其祖父多年前曾在商丘行医

凤凰卫视:大山:三十多年,我还在“折腾”

中国新闻社:东西问 | 大山:中国相声界“洋面孔”如何笑贯中西?

封面新闻:姜昆好洋徒 大山侃大山

百度百科

图片源自网络

1 阅读: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