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我国钱币发行制度还不健全,再加上局势动荡,各种武装势力割据,造就了中国钱币史上最缤纷复杂的一个时代,各种私人钱庄票、地方银行票、军票、中央政府票、外币纷至沓来,甚至外国银行都可以堂而皇之的在中国发行钱币。
民间交易百花齐放,各种货币各显其能,但是海关税收等大宗交易仍沿用“库平银”、“海关两”等银两单位。海关两属于虚银两,规定一关平两(海关两)的虚设重量为37.7495克足色纹银。海关在征收关税时,依据各地实际采用的虚银两与真实纹银的折算标准进行兑换。
1929年,世界金价上涨、银价暴跌,原来的海关收税以银两为标准,国民政府的海关税收也因此受到影响。为减少损失,1930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海关进口税收弃用和白银相关的“海关两”,改用“金单位”代替,称之为“海关金单位”。
金子
海关金单位直接与黄金挂钩,1海关金单位等于0.601866克纯金,合当时的美元0.40元。
1930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简称“关金券”或者“关金”。关金券于1931年5月正式发行,海关实际征税时不直接收取黄金或者金币,而是由过关的纳税人支付关金券。
5元关金券
关金券绝大部分采用竖版设计,只有两种是横版的,票面均印有“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头像以及流通地名和“凭票即付”等字样,最小面值为10分,最大面值为25万元。
25万元面值的关金券
按照面值和品种不同,关金券票面主色调有红、绿、紫、黑、灰等多种颜色。如下图:
多种色彩的关金券
关金券发行的目的是为进口商提供纳税的便利,并不做为流通货币在市面流通使用。但是,由于与黄金、海关税收、美元等外国货币等较为稳定的因素直接挂勾,因此,关金券的币值相对稳定,价值比较坚挺,含金量也从每1元兑换黄金0.601866克逐渐升到每1元兑换黄金0.8888671克。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这四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即“法币”。
10元关金券
由于国民政府统治腐败,再加上国际上各种外国势力侵扰,内忧外患之下国内的通货膨胀不断加剧,经济逐渐崩溃,引起法币贬值。1942年4月,为缓解财政困难,借助关金券“币值坚挺”的属性,国民政府规定关金券与法币并行流通,1关金券可以兑换20法币,至此,关金券正式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
竖版100元关金券
但是,这些手段只能应付一时之需,治标不治本,在国民政府统治末期,经济形势更加恶化,关金券不但没有把金融财政拉起来,反而被溃败的金融财政拉入灭顶深渊。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行所谓的"币制改革",宣布废除法币和关金券,另行发行“金圆券”,按照15万关金券兑换1金圆券的比率收兑旧有关金券。同年11月21日,关金券正式作废,与此同时,有一批一万元面值的关金券刚刚印制完成,没来得及流通使用便沦为废纸。
美商保安公司印制的 500、2000、5000、10000元关金券
从发行到作废,关金券共流通17年,先后由美国钞票公司、英国德纳罗公司、美商保安公司、英国华德路公司、大业印刷公司、大东书局上海厂、中华书局印制发行,累计发行的种类有47种,已印制未发行的种类有4种。
横版500元关金券
关金券中横版券数量稀少,相对价值较高,最贵的品种是100元面值的横版关金券。
以上,就是关金券有关的简要介绍,如有错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