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翼齐飞出圈鲁南丨枣庄:从“煤城”到“绿都”的循环经济突围

齐鲁晚报 2025-04-25 21:41:1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靖亚如

编者按:我省布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格局加快。鲁南经济圈作为“三圈”之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成长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桥头堡。如今,鲁南经济圈城市真抓实干、创新作为,为全省“走在前 挑大梁”贡献了鲁南力量。为展示上述城市“走在前”的新貌,特推出“比翼齐飞 出圈鲁南”融媒系列报道。

矸石山上的风,不再裹挟煤灰掠过鲁南。在枣庄——这座曾以“黑色血液”滋养中国工业肌体的城市,一场“去黑换绿”的革命正重塑这座老工业城:地下百米矿井涌出绿电,焦化厂烟囱“吐”出氢气,连塌陷区的波纹都泛起光伏板的蓝光。

昔日“一煤独大”的产业基因,正裂变成“光氢交响”的绿色代码。绿氢从废弃矿井里诞生,每寸修复的塌陷地都生长出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作为鲁南经济圈的转型引擎,这座老工业基地正在“脱胎换骨”,更新更生。

矿井塌陷区“种”出绿色心脏

滕州柴胡店镇的4.2万亩煤矿塌陷区上,华电集团的160万块光伏板铺成“蓝色海洋”。记者了解到,该光伏项目年发电4.8亿度,能够满足40万户家庭用电。地下废弃矿井化身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基地,昼夜循环供电,富余能量直供制氢工厂,每小时产出1.5吨绿氢,可供全市680辆氢能重卡日需。

滕州市滨湖镇西迭湖村,村民在治理后的煤矿塌陷地区域撒网捕鱼

通讯员 孙杨 摄

生态修复与能源转型同步开花,曾经的塌陷坑塘如今化身“生态聚宝盆”。2023年至今,枣庄修复1.2万亩塌陷地,建成3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光伏板下鱼虾翻腾,白鹭掠过水面,生态旅游年收入突破80亿元。

骑行爱好者在滕州市九龙湾湿地公园健身骑行,该湿地公园原属一处煤矿塌陷地区域。通讯员 孙杨 摄

从环保负担到记上“碳账本”

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联泓新科的电子级碳酸酯生产线旁,一块实时更新的电子屏格外醒目:每生产1吨产品,碳排放量仅为0.65吨,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40%。这组数据直连山东省碳监测平台,成为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绿色通行证”。2024年4月,该园区被列为全国首个“碳足迹对标试点”,园区内38家企业“抱团”减排,通过循环利用,一年能少排42万吨固体垃圾,直接节省成本超8亿元。

更创新的动作藏在“碳账本”里,创新的“碳汇+金融”模式,让其中三家企业以微山湖湿地碳汇为抵押,从银行拿到了2.3亿元绿色贷款,用于专项升级制氢设备。效果立竿见影,2024年,园区低碳产品出口额猛增89%,碳交易额预计突破2亿元。

联泓新科厂区

物流动脉迎来“氢”动力

一声汽笛鸣响,载重300吨的锂电货船搭载1500kWh磷酸铁锂电池,续航120公里,行驶运输于台儿庄至徐州段。据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实测数据,该船单航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吨,年减碳超400吨,运营成本降低60%。记者了解到,台儿庄港区规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3座船舶专用智能充电站,首座充电站已于2023年12月投用,配备20套大功率直流充电桩,支持“光伏+储能”绿电补能。根据规划,2025年前枣庄段运河将投放50艘锂电货船,新能源船舶占比超30%,年减碳量目标2万吨。

《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中提到,枣庄作为鲁南经济圈重要节点,被纳入氢能交通示范城市群,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及配套基础设施。

产业链协同效应加速显现,“氢”引力直达物流方方面面。2023年,枣庄首座加氢站在薛城区投运,服务氢能物流车及公交线路,规划2025年前建成加氢站5座。枣庄与潍柴动力合作,首批20辆氢能冷链物流车已投入枣庄-临沂干线运输。天合光能将硅片组装迁至枣庄,因枣庄300公里内聚集国鸿氢能、潍柴动力等72家配套企业。2024年5月,“枣庄—济宁”氢能船舶试航,年替代柴油1800吨,减碳5700吨。

实验室里的城市群战法

在枣庄锂电研究院,来自济宁、临沂、菏泽的工程师正联合攻关“带电破碎技术”,这一四市共建的实验室2023年申请专利14项,其中9项进入产业化试验阶段。其合作研发的“废旧锂电池带电破碎技术”示范线显示,回收效率提升超50%,金属纯度达99.2%。

欣旺达生产车间

跨省协同的边界进一步打破。清陶能源在苏鲁交界的“飞地产业园”量产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98Wh/kg,碳排仅为传统工艺18%,该项目同时享受江苏省研发补贴与山东省产业化扶持,2024年6月获两省“跨省研发飞地”资质。

站在枣庄市规划馆观景长廊,两幅航拍图定格了这座城市的蜕变:2019年的焦化厂浓烟消散,2024年同一位置,白鹭掠过生态湿地的水面,不远处第五代柔性光伏组件正在安装。从矿井储能到氢能走廊,从电池再生到碳汇交易,枣庄的突围密码,藏在“将废弃资源转化为新生产要素”的循环逻辑中。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