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所有衣服都穿到了身上,阿兰在每个孩子手里放了一只饭碗和一双筷子,他们就这样出发了。
他们走得很慢。走近黄家的大门,门关得死死的。
他们继续默默地向南方走去,走到一群人中间。
有人说,他们准备赶火车到南方去,火车票价还不到一块银钱。
王龙对女人说:“是不是我们也去搭这种火车?”
突然,火车来了,人们奔跑起来。在混乱中,他们挤进了火车。
02 乞讨和拉车王龙用两块银圆付了300多里路的车费,售票员还找给他一把铜钱。
他用几个铜钱买了4个小馒头,还为女儿买了一碗稀饭。虽然他们饿急了,却毫无食欲,只能硬咽下去。
下车后,他把老人、孩子安顿在墙角下,然后去买了几个席子。阿兰用席子搭好了窝棚,地下再铺上一个席子,他们总算有了住处。
街上有为穷人设的粥棚,他们拿着碗去吃饱了,用完了最后的铜板。
第二天上午,阿兰带着两个男孩和老人出去讨饭。
阿兰说,她小时候也是这样,一个荒年,她被卖去做了丫头。
她把女孩放在怀里,像是死了,好几个人不情愿地丢给她一些小钱。
王龙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个出租人力车的地方。他租了一辆按日租的车,说好价钱是当天晚上半块银钱。
他在胡同里拉着车走来走去,先熟悉拉车的窍门。
一个老人向他招手,说要拉到夫子庙。
王龙一边走一边打听,那是一条很拥挤的街道,根本不可能拉着跑。
王龙的胳膊疼了,手也磨出了泡。到了夫子庙门口,老先生给了一个小的银圆。
王龙走到附近一家能换钱的米店,店家换给他26个铜钱。王龙对在南方挣钱这么容易感到惊奇。
旁边的一个人力车夫告诉他,那个抠门的老头儿只给了该给的一半,先要讲好价格。
王龙心里固执地想着,不管怎样,这些钱够我孩子明天吃的了。
但他忘了,晚上还要付车的租钱,实际上连租钱的一半都还不够呢。
那天上午,他又拉了一个客人,这次先讨价还价讲好了价钱。下午又有两个人叫他拉车。
到了晚上,除了租钱,只多出了一个铜钱。做了一天比在田里收割还苦的工,仅仅挣到了一个铜钱。
他回到窝棚以后,发现阿兰一天乞讨到40个小钱,差一点就够5个铜钱。大男孩讨到8个,小的讨了13个,所有这些放在一起,足够第二天早晨的粥钱。
03 儿子沦为小偷最初的严酷饥饿过去了,王龙一天的劳动加上阿兰的乞讨所得,足以付早晨的粥钱。
王龙生活在这座富裕的城市里,感到格格不入,就像富人家里靠吃残羹剩饭的老鼠一样。
有一天,王龙拉了一个外国女人,给了两块银圆,比平常的价钱多出一倍。
阿兰也说,只有他们才往我的碗里放银钱,而不放铜钱。
但是,他们都觉得,外国人给银钱不是因为善行,而是因为无知。
他们每天买粥,如果还有剩余,就会买一点点卷心菜。要做菜,两个男孩子就必须出去找柴火。他们不得不去偷柴,被抓住了就遭一顿毒打。
一天夜里,大男孩被农民打成了眼睛乌青,都睁不开了,小男孩却越来越熟练。
王龙打心底里厌恶儿子们的这种偷窃行为。
一天夜里,他回来发现炖的菜里有一块相当大的猪肉。
小儿子得意地说:“是我拿回来的。”
王龙生气地说:“我不愿意吃偷来的肉。”
说完,把肉扔到了地上。小儿子哭叫起来,阿兰走过来捡起肉。
王龙又气又怕,因为儿子正沦为小偷。
晚饭后,他狠狠地打了小孩一顿。
他对自己说:“我们一定要回老家去。”
04因为饥饿与贫穷,王龙一家来到南方城市。王龙拉车,阿兰带着老人孩子乞讨,才能勉强买得起专门救济穷人的廉价粥。
为了做菜,两个男孩子得去偷柴,正逐步沦为小偷。
在极度贫困下,一家人不得不放下尊严,只为了能够活下去。
《管子》曰:“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廉耻和尊严变得无足轻重,但是王龙还是厌恶小偷行为,因此发誓要回家。
可见,王龙的本性是纯朴正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