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传来。超过150头伪虎鲸在当地海滩大规模搁浅,原本在海洋中畅游的它们,此时却只能无助地被困在沙滩上。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150多头搁浅的伪虎鲸里,有90头搁浅时还存活着。而如此惨烈的场景中,甚至还有体型较小的幼崽身影,当地居民目睹这一幕时,纷纷表示忧心不已。

当地救援部门迅速展开行动,然而情况并不乐观。据救援部门官员透露,这些伪虎鲸已经搁浅了24- 48小时。事发地点十分偏远,加之海洋条件极为恶劣,运送专业救援设备困难重重,这也导致搁浅救援应对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在权衡各种因素后,救援人员最终做出艰难决定——对存活的90头伪虎鲸实施安乐死,以结束它们在痛苦中的挣扎。
伪虎鲸搁浅为何常发生在澳洲?近些年,在澳大利亚发生过多起鲸搁浅事件,每次的数量十分庞大。不少网友表示十分疑惑,为何鲸每次都会在同一个地方搁浅?结合历史案例与科学研究,澳洲伪虎鲸搁浅高发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第一、特殊地形与洋流环境,澳洲塔斯马尼亚岛、西澳大利亚州等海岸线曲折,浅滩与沙洲密布,退潮时易形成陷阱。例如,塔斯马尼亚西海岸的麦考瑞港入口被称为“地狱之门”,是鲸类搁浅高发区。
伪虎鲸常追随猎物(如鱼类、鱿鱼)进入近海,若遭遇退潮或复杂洋流,容易迷失方向,迅速出现搁浅现象,根本不能快速逃离。
第二、高度社会化的群体行为,伪虎鲸属于高度群居的海豚科动物,通常以20-100头为单位活动,甚至形成数百头的大群。一旦领航个体因疾病、受伤或导航失误搁浅,整个群体可能跟随上岸。

2018年澳大利亚哈梅林湾150头领航鲸集体搁浅,即因头鲸异常行为导致群体跟随。因此,这也是生物种群的一种自然行为,不过这种盲目的跟随,确实会造成大量无辜的鲸遭遇搁浅的风险。
第三、环境干扰与人类活动影响,近些年人类在水下投放大量声呐,造成鲸鱼的导航出现干扰,比如:军事声呐、水下爆破等产生的噪音可能破坏伪虎鲸的回声定位系统,导致其迷失方向。
不仅如此,海洋污染物积累也是导致鲸出现搁浅的重要因素,工业毒素、塑料垃圾等通过食物链在鲸体内富集,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削弱其生存能力。
第四、气候与海洋条件变化,极端天气(如台风、海啸)可能迫使鲸群偏离迁徙路线。例如,2025年塔斯马尼亚搁浅事件中,恶劣海洋条件阻碍了救援设备运输,加剧了悲剧。

据了解,近年频发的赤潮等有害藻类爆发,也可能通过毒素影响鲸类神经系统,影响到鲸鱼的活动行为。
研究显示,同一区域可能因磁场异常或地形特征反复引发搁浅。例如,塔斯马尼亚岛2020年、2022年、2025年连续发生大规模搁浅事件,推测该地存在某种环境诱因。
总结,澳洲特殊的地理环境、伪虎鲸的群体习性、人类活动干扰及气候变化共同导致了搁浅高发。救援难度大(如偏远性、设备运输困难)也使得此类事件更易引发关注。
为何要对搁浅的伪虎鲸进行安乐死?要知道,此前有鲸在我国的周边沿海地区搁浅,我国对搁浅的鲸可谓是全天候跟进,当地村民都会自发组织去对鲸进行抢救。为何在澳大利亚,对还没有死亡的伪虎鲸,选择进行安乐死?
第一、 生理损伤不可逆,伪虎鲸搁浅后,其庞大的躯体(成年个体可达2吨以上)因缺乏海水浮力支撑,内脏会承受自身重力挤压,导致呼吸困难和器官损伤。

同时,皮肤暴露在空气中会迅速脱水、干裂,阳光暴晒和沙粒摩擦进一步加剧痛苦。即使存活,后续可能因骨骼变形、器官衰竭等后遗症无法正常生存。
第二、存活窗口期极短,研究显示,搁浅鲸类在陆地上的存活时间通常不超过6小时]。例如,2025年塔斯马尼亚搁浅事件中,伪虎鲸已滞留24-48小时,身体机能严重衰退,此时救援已无法逆转其生命状态。
第三、救援条件限制,环境阻碍:偏远海岸和恶劣天气会延误救援。设备不足:大型鲸类需专业吊装设备才能重返深海,但运输困难导致错失黄金救援时间。群体困境:伪虎鲸高度群居,即使部分个体获救,仍可能因追随同伴再次搁浅。
第四、人道主义考量,安乐死可避免鲸类经历更漫长的痛苦。例如,2023年西澳大利亚搁浅的领航鲸因反复挣扎导致内脏破裂,最终通过注射戊巴比妥快速结束生命。相比之下,自然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日,伴随窒息、脱水甚至鲨鱼攻击。

因此,安乐死并非首选方案,而是在救援无望时减轻动物痛苦的无奈之举。未来需通过优化监测系统、研发便携救援设备(如充气浮具])以及减少海洋污染,降低此类悲剧的发生率。
最后澳洲海滩超150头伪虎鲸搁浅,虽然不算罕见,但是当地相关部门对存活的90多头伪虎鲸进行安乐死,让不少人感觉十分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