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在大陆几乎人人会说。
可到了香港,有人觉得燃,也有人觉得幼稚。
这就像麻辣火锅,有人爱得不行,有人一口都吃不下。
最近《哪吒2》在香港上映,票房火爆,却意外引发了一场口碑大战。
香港票房火爆,口碑却两极分化《哪吒2》在香港上映第一天,票房就登顶了。
700多万人口的香港,两天票房破千万,这速度比《美队4》快多了。
大陆网友一看,顿时自豪感爆棚。
结果没想到,香港观众的评价却来了个“两极反转”。
有人说,“就这?
139亿票房是炒来的吧?
”,还有人说,“剧情空洞,看不下去”。
这就像你满心期待地去吃网红餐厅,结果发现味道也就那样,甚至不如家门口的小店。
部分观众吐槽:剧情老套、低俗一些香港观众看完后表示很失望。
有人觉得剧情老套,像网络小说;有人吐槽故事线太复杂,看着累;还有人觉得“踩裙子”“喝尿梗”太低俗。
就像你去听演唱会,结果发现歌手一直在假唱,灯光音响也很差,自然会觉得失望。
更有甚者,认为《哪吒2》不如《封神第一部》,觉得高票房是炒作出来的。
文化差异?
还是另有原因?
难道香港人看不懂中国传统神话?
其实也不尽然。
香港有供奉哪吒的庙宇,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甚至更早。
据说当时深水埗爆发瘟疫,人们把哪吒神像从惠州请来,结果瘟疫就消退了,于是建庙以表感谢。
既然哪吒在香港有这样的历史渊源,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批评的声音呢?
有人说,电影好不好,跟文化认同没多大关系,关键还是电影本身的质量。
就像一道菜,好不好吃,跟是不是本地菜没关系,关键还是味道。
大陆网友和香港观众的观点碰撞看到香港观众的评价,一些大陆网友坐不住了,觉得这是不是文化差异?
是不是香港观众对内地电影有偏见?
但也有香港网友表示,那些打低分的只是少数,大部分香港观众还是很喜欢《哪吒2》的。
就像一道菜,众口难调,有人喜欢就有人不喜欢,很正常。
还有人指出,部分香港观众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支持,可以帮助导演改进,拍出更好的作品。
其实,《哪吒2》在香港的火爆程度也说明了问题。
首映日当天,很多小朋友看得兴高采烈,还有不少大人被电影中的母爱感动落泪。
就像一部好的电影,它能跨越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影院本来计划上映500场,但预售太火爆,最后增加到800多场,《哪吒2》成了香港史上动画片开映日票房冠军。
这就像一个好的产品,它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赢得用户的喜爱。
也有人质疑这些好评是“捧杀”,想让导演“飘了”,最终拍出烂片。
就像一个被捧得太高的明星,很容易迷失自我,最终失去观众的喜爱。
一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
就像一首歌,有人觉得好听,有人觉得难听。
关键在于,我们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要理性看待不同的观点。
《哪吒2》的导演饺子说,《哪吒3》已经在准备中了,预计2028年上映。
希望他能听到观众的批评和建议,拍出更优秀的作品。
就像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总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我想说,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它是否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而在于它是否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是否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就像一本书,它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被所有人阅读,而在于它是否能带给人们启迪,让人们有所感悟。
就像人生一样,它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完美无缺,而在于是否精彩纷呈,是否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