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边界:张悦然、西蒙·斯特格朗谈历史文学的写作形式”对谈活动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挪威作家西蒙·斯特格朗和中国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悦然展开对谈。

“我这一生都在不停地阅读和写作,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写了21本书,7本是给成人的作品,3本是给青少年的,还有11本书是儿童作品,我也非常荣幸我的作品在33个国家被翻译成了34种语言。”西蒙·斯特朗格面对读者如此说道。这位挪威小说家被誉为“北欧文学的新地标”,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的辞典》于2018年出版后好评如潮,荣获挪威书商奖,并在国际上取得了成功,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故事的后续作品《谋杀者和救援者博物馆》于2023年出版。
“我想为大家读一下《光明与黑暗的辞典》这本书的开头,这本小说是以辞典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开头的字母是A。” 西蒙· 斯特朗格更谈到,中文版小说封面上由字母组成的小房子,而这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线索,也是他的岳母从小长大的地方。2012年,在挪威特隆赫姆的街道上,希尔施·科米萨尔——首批被德国纳粹蓄意杀害的犹太人之一——的名字被镌刻进黄铜铸就的“绊脚石”纪念牌上。希尔施·科米萨尔的曾孙女丽珂携家属亲临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孩子们的追问——“他为什么会被杀害?”,更成为丽珂的丈夫、作家西蒙·斯特朗格创作《光明与黑暗的辞典》的契机。
对谈中,张悦然从中国的文学视角出发,认为文学在破坏中获得生命力,强调了非线性叙事的重要性。她提到,西蒙的作品通过重叠的时空构建出丰富的叙事层次,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打破边界让小说获得了更多自由,能够更真实地展现复杂的人性。”
在谈及创作秘密时,两位作家都提到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和研究工作。张悦然坦言,调查工作与虚构之间的平衡是个挑战,而西蒙则认为,了解角色的生活细节是创作的基础。他们都认为,文学能够让人们探讨现实生活中难以言说的故事,成为一种安全的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文学让我们得以反思自我,理解历史。”不仅如此,西蒙还谈到,文学就像一个安全的区域,可以让我们谈论许多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太过奇怪或者让人尴尬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尴尬到连最好的朋友和自己的老婆都不能说,却可以通过文学的方式进行展现。他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