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最近在 NBC 采访中说下周是俄乌谈判的"关键期",这话听起来像是给双方下了最后通牒,但背后藏着美国的小算盘。特朗普政府现在就像个催债的,一边威胁要撤资,一边把乌克兰往谈判桌前推,可问题是,俄乌两边根本就没谈拢的意思。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的实际控制权目前掌握在普京手中。这些地区被视为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地带,相当于其国家安全的前沿屏障。俄罗斯发动此次军事行动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阻止北约势力继续向东扩张,因此在这些领土问题上作出让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便面临美国施加的制裁压力,莫斯科方面也表现得无动于衷——毕竟经济封锁已持续三年,俄罗斯的经济体系逐渐适应了这种外部压力。值得注意的是,俄军近期在战场上接连取得进展,例如坦克连连长安东·斯塔罗斯汀因战功卓著被破格提拔,这一人事安排反映出俄军当前士气高涨,并无迫切停战的意愿。
乌克兰的处境同样复杂。虽然泽连斯基公开表态愿意"无条件停火",但基辅当局心知肚明,任何涉及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或放弃乌东地区的协议,都将导致政府被冠以"卖国"的骂名。
该国民族主义情绪持续发酵,民意调查显示多数民众宁愿继续作战也不接受领土割让。即便美国中断军事援助,乌克兰政府也别无选择,只能坚持抵抗,因为退路早已被彻底封死。
美国的策略则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朗普政府显然希望在总统大选前结束这场战争,以此积累政治资本。鲁比奥所谓"谈不成就撤资"的表态,实质上是在迫使乌克兰作出妥协。但美方提出的条件本身存在法律障碍,例如要求乌克兰承认克里米亚地位的建议,直接违背了该国宪法条款。这种立场甚至招致德国防长皮斯托里乌斯的公开批评,称其为"变相投降"。
更令人费解的是,华盛顿的立场存在明显反复。一方面承诺继续支持乌克兰,另一方面却在谈判中为俄罗斯发声。特朗普此前关于"乌克兰寻求加入北约是冲突根源"的言论,无异于为莫斯科提供外交掩护。这种摇摆态度已引发欧洲盟友的强烈不满,法德两国近期推动的"欧洲安全倡议",正是为避免被美国政策所牵制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当前谈判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在于,俄乌双方的核心诉求存在根本性冲突。莫斯科要求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保障,而基辅则坚持维护领土完整,这两项条件犹如水火难以相容。即便在美国强力施压下达成协议,其执行前景也不容乐观。签署的《明斯克协议》就是前车之鉴,该协议最终沦为形同虚设的一纸空文。
目前的局势犹如一场多方角力,美国试图扮演调停者角色,却遭到双方的质疑。俄罗斯认为美方偏袒乌克兰,而乌克兰则担忧被美国出卖。即将举行的谈判很可能重蹈覆辙,最终仍需通过军事手段决定胜负。
若特朗普政府真心希望促成和平,就必须深入理解俄乌冲突的历史经纬,而非简单采用"设定最后期限"这种施压手段。历史经验表明,战场上未能实现的诉求,谈判桌上更不可能凭空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