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权臣崔杼的一生堪称跌宕起伏。他出身名门,祖上是齐丁公,凭借军功成为执政大臣,却在史书上留下“弑君”恶名。公元前548年的夏天,一场因私情引发的血案震动天下,更因四位史官以命相搏,让真相穿越千年。
崔杼的发迹始于齐灵公时代。他率军征伐郑、秦、鲁等国,逐渐掌握大权。灵公病危时,他拥立太子吕光为齐庄公,并诛杀政敌太傅高厚,从此独揽朝纲。然而,庄公的荒淫无度埋下祸根。庄公与崔杼之妻东郭姜私通,甚至将崔杼的帽子随意赏赐侍从。面对如此羞辱,崔杼表面隐忍,暗中却与宦官贾举合谋,借莒国国君朝见之机,设下死局。
那一日,崔杼谎称重病,庄公假意探病,实则再会东郭姜。崔杼命人关闭府门,武士一拥而上。庄公求饶、盟誓、甚至请求自尽,均被拒绝。最终,这位国君翻墙逃跑时被一箭射杀,成了春秋史上最荒唐的亡命之君。
弑君后的崔杼并未如愿掩盖真相。齐国太史伯在史简上写下“崔杼弑其君”,当场被杀。两位弟弟太史仲、太史叔接连赴死,仍坚持如实记录。轮到四弟太史季时,崔杼以剑威胁:“你不怕死吗?”太史季凛然道:“据实直书是史官之责,你杀得尽天下史笔吗?”崔杼最终无奈放人。更令人震撼的是,南史氏听闻三位太史遇害,抱着竹简星夜赶来,誓要续写真相。
崔杼的结局同样惨烈。掌权二十余年后,家族内讧爆发,左相庆封趁机剿灭崔氏。众叛亲离的崔杼自缢身亡,尸体被齐景公曝尸示众。而那位引发祸端的东郭姜,早在家族混战中香消玉殒。一段孽缘,终以血色收场。
史书中的一桩疑案至今被热议。《春秋》记载崔杼弑君在公元前548年,但宣公十年(前599年)已有“崔氏出奔卫”的记录。若两处“崔氏”为同一人,崔杼弑君时已年逾八旬,显然不合常理。经考证,前者应为崔杼先祖崔夭。这一细节,恰恰印证了历史记录的严谨——即便面对死亡威胁,史官们仍用血肉之躯守护了真相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