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平陽非遗篇——昆剧→→

热爱光明人家 2025-03-19 05:26:45

平陽非遗篇——昆剧→→转载:2025年03月18日

平阳戏剧最早以文字记载下来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平阳贡生、诗人张綦毋的《船屯渔唱》(抄本现存平阳图书馆)。有诗道:

可见当时除成人班社外,还有儿童戏馆。

清乾隆、嘉庆年间,由于乱弹、和调的兴起,昆剧逐渐衰落。同治年间,擅演乱弹班小生的平阳人叶良金(人称“蒲门生”,出生于今苍南蒲门镇),为重振昆剧,与杨盛桃、蔡阿种、陈银桃等二十多人,组成了“同福昆班”。到各地演出。他们演艺精湛,剧目丰富,有《花鞋记》、《杀金记》、《恶蛇报》等。这些剧目都是叶良金自己编写,今还保存。可惜他由于劳累过度,竟于三十二岁时英年早逝。叶良金逝世后,由台柱演员杨盛桃接任班主。光绪二十年(1894)班名改作“新同福”。

杨盛桃人称“阿桃儿”,能演旦角或生角。他演戏十分认真,且能随机应变。据薛钟斗在《戏言校记》中记载,一次他与炳虎同台演出,炳虎扮考官,他饰考生。炳虎忽然不按原题,而自撰一联曰:“雨打桃花落”,命桃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命题,桃略一迟疑,环顾台下,见田中油菜花成云,即对曰:“风送菜子香”。观众为之叹服。“同福”与“新同福”,演员阵容整齐,演艺水平高,堪称当时浙南戏班之冠。

阿桃儿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做过六十大寿后,退出舞台,专门授徒。其学生有昆剧名旦角高玉卿等。

高玉卿人称“大姆旦”,是昆阳镇白石街人,原以裁缝为业,八岁时进入平阳“如意乱弹班”学旦角,因其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名噪一时。“看了‘大姆旦’,三天不吃饭”,此话在民间广为流传。

高玉卿戏路较宽,正旦、贴旦、悲旦、花旦都得心应手。他演《摘桂记》中《打肚》一出最负盛名,“大姆旦打肚”,在浙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上世纪30年代初,他因右腿患风湿关节炎,已不能登台演出,“新同福班”鉴于他的名声,仍请他随班以壮声威。一次在台州演出《琵琶记》,由他亲授的姓陈弟子饰赵五娘,演至“吃糠”时,台下观众齐声呼喊,要“大姆旦”出场。掌班阿桃儿无奈,只得让高玉卿柱拐杖上场。他一上场,台下掌声经久不息。“一出《琵琶》三根杖,赵五娘有三条腿”,被传为梨园佳话。

高玉卿门下弟子不下二百,如他的后生永昆的名旦章海姆、李魁喜、周云娟等,都为温州昆剧的传承与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国23年(1934),平阳宜山(今属苍南)陈青锁出资创办“江南春儿童昆剧社”,招收十二、三岁儿童学戏。他自任教师,同时聘请几位昆剧老艺人来任助教,学会了《荆叙记》、《合莲记》、《匿锁记》、《金麒麟》等四本昆剧,于次年正月在宜山镇正式演出。由于京剧迅速兴起,他又聘来一位京剧教师,教学《四杰村》等京剧折子戏,在昆剧正本戏之前演出,班名改为“江南春”。这个儿童戏班一度演红瓯江南北。“七七事变”起,国人奋起抗日,平阳县政府以加强地方治安为名,禁止班社演出,“江南春”勉强支持到民国29年(1940),终于解散。

解放后的1951年,“江南春”与“新同福”“新品玉”“品春”等星散在各地的昆剧艺人,又聚在一起组织成立了“温州地区巨轮昆剧团”,1954年划归永嘉县,改称“永嘉昆剧团”。而这个永嘉昆剧团中的艺人大部分来自平阳。

由于平阳人对昆剧情有独钟,在“四人帮”粉碎后,1979年,老艺人周运等十七人,自筹资金创办昆剧学馆,招收十二岁至十七岁学员来学戏。开办不久,因经济拮据,生计艰难等种种原因解散。

0 阅读:1

热爱光明人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