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元成本卖38元还敢称“正品”?假货产业链何时能连根拔起?

粥粥爱生活 2025-04-25 18:55:42

最近一桩护肤品售假案冲上热搜,看得人直呼“离谱”。江苏扬州一位消费者网购了三瓶“朱莉欧”素颜霜,卖家拍着胸脯保证是正品,结果到手一闻,刺鼻的香味直接让人怀疑人生。报警一查,好家伙,这三瓶霜成本价才9块钱,卖家转手就标价38元,甚至搞“两瓶68元”的促销,硬是靠着以次充好,三年时间赚了500多万!更魔幻的是,这俩卖家早被品牌方发过律师函,却压根没当回事,继续在平台上大摇大摆卖假货。最后法院判了他们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一个判三缓四,一个判三缓三,外加罚了10万到20万。这案子一曝光,网友直接炸锅:假货都猖狂到这份上了?

说实话,这案子最气人的不是假货本身,而是整个链条透出的“肆无忌惮”。9块钱的成本,38块的售价,利润率直接飙到300%以上,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明抢!更可怕的是,这俩人从2021年就开始卖假货,被律师函警告了还敢顶风作案,说明他们早就摸透了“违法成本低”的潜规则——大不了被罚点款,赚的可是真金白银。

可消费者招谁惹谁了?花正品的钱买假货,轻则烂脸,重则毁容,维权还难如登天。就像中消协提醒的,现在假货套路越来越深:有的搞“低价清仓”噱头,有的仿冒商标以假乱真,甚至在直播间里用“限时秒杀”的话术逼你冲动下单。等你发现不对劲,店铺可能已经注销,链接早就下架,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但这事真不能全怪消费者“不长心”。平台有没有责任?假货能在平台上明目张胆卖三年,说明审核机制形同虚设。品牌方打假成本高,小商家维权更难,最后只能靠消费者自己练就“火眼金睛”。更讽刺的是,这案子判了缓刑,罚款对卖家来说可能只是“九牛一毛”,震慑力够吗?

说到底,假货泛滥的根子在“利益”二字。造假的人算准了“被查概率小”,卖假的人吃定了“消费者怕麻烦”,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流量和GMV才是硬道理。可长此以往,谁还敢放心网购?谁还愿意为国产护肤品买单?

好在国家终于出手了。今年2月五部门联合发布《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严打制假售假,畅通维权渠道。但政策再好,也得落到实处。咱们普通消费者能做的,就是擦亮眼睛:认准官方旗舰店,留好购物凭证,收到货先查防伪码。当然,更希望平台和监管部门能硬气起来,别让“假一赔三”变成空头支票。

最后想问一句:你网购时踩过假货的坑吗?对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造假行为,你觉得该怎么治?评论区聊聊,别让更多人成了“冤大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