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撑48小时,泽连斯基对美妥协,特朗普不接受道歉

流夏聊 2025-03-05 18:05:07

基辅的寒冬尚未过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政治生涯却已步入凛冬。在与特朗普公开决裂的48小时后,这位曾以“战时英雄”形象示人的领导人最终选择妥协,但华盛顿的回应如同一盆冰水——道歉已不足以挽救他的命运。

2月28日的会晤本被泽连斯基视为扭转局势的关键机会。他带着精心准备的矿产协议草案飞往华盛顿,试图以乌克兰稀土资源换取白宫继续支持。然而特朗普的谈判团队开出更苛刻的条件:要求乌克兰交出50%港口贸易收益及货币主权。当泽连斯基以“乌克兰不是殖民地”反驳时,会谈瞬间破裂。

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战略利益的根本对立。特朗普急于结束战争以兑现“美国优先”承诺,而泽连斯基若接受妥协,不仅意味着三年血战付诸东流,更将背负“卖国”罪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国会内部流传着一份“战后清算名单”,泽连斯基的名字赫然在列。

转向欧洲寻求支持的泽连斯基,在伦敦收获了表面风光。英国承诺的22.6亿英镑援助仅能支撑乌军两个月作战,而法国提议的“维和部队”方案因北约内部分歧陷入僵局。更现实的压力来自欧盟——200亿欧元援乌基金因匈牙利反对迟迟未能落地。

欧洲的“慷慨”背后藏着精明的算计。德国智库报告显示,欧盟军火商通过俄乌冲突获得超过300亿欧元订单,而乌克兰战后重建市场的优先开发权,早已被写入英乌《百年伙伴协议》。这些交易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欧洲的支持本质上是场利益交换。

特朗普政府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狠。3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将乌克兰大选列为停战前提条件。此举直接冲击泽连斯基的执政合法性——此前他以战时状态为由无限期推迟选举。华盛顿的意图显而易见:扶持前陆军总司令扎卢日内等亲美派上位,确保战后布局符合美国利益。

基辅街头的民意正在悄然转变。最新民调显示,泽连斯基支持率跌至12%,而要求其下台的抗议活动在10个主要城市蔓延。曾经力挺他的西方媒体,开始频繁使用“独裁者”“失败者”等标签,为政权更迭制造舆论铺垫。

泽连斯基的困境折射出代理人战争的终极悖论:棋子一旦失去利用价值,注定沦为弃子。若签署矿产协议,他将被钉上历史耻辱柱;若继续抵抗,美国切断军援将导致防线崩溃。这种两难境地,正是小国领导人在大国博弈中的典型困境。

历史学者翻出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的旧案——当年苏俄为退出战争不惜割地,列宁因此背负骂名却保住革命火种。如今的泽连斯基面临相似抉择,但无论选择哪条路,乌克兰民众都注定要为大国的地缘游戏付出代价。

随着春季泥泞期的临近,东欧平原的战事或将迎来转折。但比炮火更残酷的,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暗箭——当泽连斯基的专机再次起飞时,他或许正在书写自己政治生涯的最后一页。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