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合成营是现代军事编制的基础编制,是”军旅营“三级编制中的最低单位,也是有独立的作战能力的基本单位。
合成营的发展来源于最初的加强营编制,以前一个团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连,一个工兵连,一个辎重连,一个通信连。战时通常第一营为主攻部队,副团长会率领炮兵连,工兵连,辎重连,通信连加强到第一营的方向。第一营在前方组成以副团长为前方总指挥指挥部,也就形成了一个下辖三个步兵连,一个炮兵连,工兵连,辎重连,通信连的战斗群。
随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团不光可以下辖三个步兵营,而且可以配置坦克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通信营,也就是辅助兵种从原来的连一级上升到营一级。战时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通信营进行分拆编入步兵营,也就形成了三个加强营。
传统的“师团营”三级编制下,一个师下辖3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营,加师直属步兵营,一个师有10个步兵营,也就能组建10个加强营,也就是一个师能够形成10个营级战斗群。
关键的问题,应对一场小范围冲突是否有必要使用10个营级战斗群,如果动用10个营级战斗群应该如何配置才能更加有效率。所以军事改革,调整原来师级编制成为旅级编制,将原来一个师下辖的10个营级战斗群缩小成4个营级战斗群,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合成旅会下辖四个合成营的原因。
一个合成旅下辖四个合成营,这个编制模式类似德式方块师编制,德式方块师编制是师下辖两个步兵旅,每个步兵旅下辖两个步兵团,军事行动时一个步兵旅方面两个步兵团主攻,另一个步兵旅方面两个步兵团助攻。这时会有人问,为什么没有预备队,如果存在预备队一个步兵旅,那就是大家最常见的“三三制”,但如果两个步兵旅就能够解决战斗,那么第三个步兵旅一动不动,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军事战斗单位讲究的效率,当然是最少的人干最多的事,否则用编制一万人的一个师打一百人的一个连,也是没有问题的。
合成营编制其实是战斗加强营的翻版,合成营下辖3个基本步兵连,前方协同进攻连队:坦克连或者直升机中队。后方辅助连队包括:炮兵连,支援连、保障连。合成营属于加强营性质,编制上属于副团级,所以合成营的营长军衔通常是中校军衔。
合成营常见的8个连编制:3个装甲步兵连,2个坦克连,1个炮兵连、1个支援连、1个保障连,其中是一个坦克连配合一个装甲步兵连组成连级战斗群进攻,另外一个坦克连配合一个装甲步兵连组成连级战斗群辅助,第三个装甲步兵连作为全营预备队。当然也有人提出给第三个装甲步兵连配置坦克连的想法,似乎好像并没有多少必要性。
这篇文章有很大的误区,我军一个合成旅下辖8个营,4个合成营之外,另外还有炮兵营,支援营,侦察营,防空营。
师分出一团打主攻,团分出一营打主攻,营分一连打主攻,连分一个排打主攻,排分一个班打主攻,班分一个组打主攻,组分一个人打主攻。和者一万多人的师级就上一个人。剩下全是啦啦队。[得瑟][得瑟][得瑟][呲牙笑][呲牙笑]
俄乌战争说明,合成营的战力建立在绝对优势的立体系统之下,而老毛子没有这种优势,所以它的合成营一塌糊涂,对乌克兰战争,老毛子以团为单位的话,战争应该不会这么拉胯。
前几天卖中东的合成旅有11个营[得瑟]
我只知道进攻时分左中右加后补预备队或者敌后穿插搞破坏,行军与退军时分前中后加外围保护,围攻与防守时分左右前后加预备队,追击时分追击部队加拦截或者穿插部队,这些个形态都指向分为五个作战单元,不管什么形态都得留后手去敌人后方他想不到的地方搞破坏,具体这个后手留多大就得看自己的人才有多大的能耐
应该增加无人机连,巡飞弹连,近程防无人机连
因为它有四个。毕竟我怕有十个的时候你又问为什么有十个?
这次乌俄战争能让很多人明白过来!装备要尖不要多。大国战争,除了装备人员也很重要,最终占领靠人!
还是平面战争模式,什么时候立面模式出来了才是真正的未来战争需要,对面无论在高地、关隘都是洼地、坟地,就是到位了
俄乌战争表明:稍微大点的规模战争下,这种编制很难应付。步兵的数量要增加。
实际上师改旅是一个师拆分成两个旅。
旅,营级单位过小,人员太少!真正打起仗来不够用!看看俄乌战争!
俄乌战争证明了合成营不勘一击,
[点赞][点赞]
一个副师单位才四个作战营!一个营满编500人算!攻击力明显不够!
可以保留一部分师团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