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北京电影节的红毯上,她一身黑色香奈儿高定礼服,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却比任何一位衣着华丽的女星都更惹眼。不是因为多亮眼的配饰,也不是裙摆飞扬的夸张造型,而是她那一股子站得笔直、目光清亮的劲头,让人一眼看过去就明白:这姑娘,不再是那个红毯上紧张扭捏的小女孩了。
张子枫,那个我从《唐山大地震》里满脸泥浆的小哭包看到大的小演员,居然已经坐上了电影节创投单元的评委席。23岁的她,和一众电影圈老大哥老大姐谈笑风生,居然毫无违和感。这事儿可比拿个影后奖杯更“劲爆”——她不是在被圈内捧起来,她是靠自己,一步步走上来的。
还记得前几年网上总有人嘲她“土”,红毯造型一言难尽,和那些精致到像从美图软件里走出来的流量女星站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但你要是真了解她的经历,就会知道,她从不靠那些噱头抢镜。她最吸睛的从来不是造型,而是作品。
五岁拍广告,八岁演冯小刚的女儿,十四五岁就在《唐人街探案》里贡献出那个经典的诡异笑容,把全国观众吓得鸡皮疙瘩掉了一地。从小就在镜头前长大,但她不像许多童星那样,被困在“小时候多可爱”的滤镜里。她早早跳出了这个套路,开始用作品说话——而且,一部比一部狠。
最让我佩服她的,是那种“选戏就跟谈恋爱一样”的认真。她不拍那些稳赚不赔的偶像剧,不扎堆去做甜宠女主。别人流量高的时候她选择拍文艺片,《你好,之华》《穿过月亮的旅行》……这些看起来“吃力不讨好”的片子,反而成了她演技成长的阶梯。
记得她拍《我的姐姐》时,有业内人说,看她在医院里与病人家属对峙那场戏,自己手心都出汗了。那不是靠哭腔或台词堆砌出来的情绪,而是她用真情实感演出来的张力。为了演好角色,她真蹲在医院妇产科观察半个月;拍《盛夏未来》演高三生时,还真关屋子做模拟题做了三个月。这不是演戏,这是“活进角色里”。
她走得这条路,说白了,是一条很“笨”的路。在这个流量横飞、营销制胜的娱乐圈,她却一直选择走最慢的那条。别人在造神,她在打磨角色;别人搞CP,她在钻剧本。这种人,要不很快被淘汰,要不就成为难以撼动的存在。张子枫,显然属于后者。
当有人质疑她年纪轻轻凭什么当电影节评委时,我反而觉得她是最合适的人。这个创投单元,本就该面向新导演新想法,她这样一个能代表年轻观众视角、又懂得表演内核的演员,恰恰是电影产业需要的新鲜血液。
而且她不是没有底气的“空降”。她早在华表奖上就凭《我的姐姐》成了最年轻的影后之一,而那部片子从头到尾就是她一个人扛起来的。这在现在动不动就抠图替身的影视圈里,显得尤其珍贵。
这次她站上红毯,气场全开,体态稳如松树,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多年从剧组里一点点“磨”出来的。这种底气,是资本给不了的,是慢慢积攒出来的。而她最不怕的,就是慢。
看着她和陈凯歌、张艺谋们坐在同一个评委席上,我突然明白,什么叫“长期主义”的胜利。真正能留在这个圈子里的,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站得最稳的。张子枫走的是一条最笨的路,但她用十五年的坚持,走出了自己的康庄大道。
她用演技塑造角色,也在用角色塑造自己。那句“实力才是最好的医美”,大概就是在说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