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透明公厕”到“禁色令”,基层治理为何总在交智商税?

生活导读 2025-04-15 16:41:06

前些年,太原60万元建造的透明玻璃公厕,花的钱成为摆设,只有建设,无人管理。江西吉安某县年财政收入只有10亿,却负债6.8亿搞文化园。河北三河又爆出的"丧葬风"店招整改刚被叫停,这些荒诞剧背后,折射出某些基层治理者正陷入"决策幼稚病"的怪圈——把行政决策当儿戏,将财政资金当玩具,把民生工程当盆景。

笔者注意到,除了三河市,河北沧州等地也有类似情况。在乡村振兴现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奇观:造价百万的景观公厕铁将军把门,数十万打造的绿化带枯木横陈,千万级文化园门可罗雀。这些魔幻场景的形成,绝非简单的"拍脑袋决策"所能解释。某县园林局退休干部曾透露:"种死一批树就能申请一批养护费,死得越多油水越足。"这种"死亡经济学"暴露出更深层的制度漏洞。

基层治理的吊诡之处在于,某些主政者既患"近视"又患"远视"。面对道路坑洼、校舍危房视而不见,却对打造"十年不落后"的地标建筑充满执念。江西吉水斥资6.8亿建进士文化园的案例,本质上是用文化外衣包装政绩冲动。这种决策思维如同在贫瘠土地上种塑料花,看似鲜艳夺目,实则掏空发展根基。

当我们追问"为何总在交智商税",答案指向基层治理的三大错位:决策机制的"家长制"、监督体系的"稻草人"、评价标准的"虚胖症"。三河商户收到的"口头通知",太原公厕的离奇中标价,都在印证权力脱缰的现实。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地方已形成"建设-荒废-再建设"的腐败闭环,把民生工程异化为利益输送的管道。

深化思考:若以读者视角重构,可引入"治理成本转嫁"概念。形象工程不仅消耗财政资金,更在透支政府信用。当群众目睹公厕变摆设、绿化成烂尾,政府的每一次承诺都会贬值。这种信用损耗,远比财政赤字更难修复。

基层治理要走出怪圈,需建立三重防护网:决策前的"民意温度计"——重大项目必须听证;实施中的"阳光透视镜"——工程全流程上网;验收后的"寿命追踪器"——建立项目终身档案。杭州某区试行的"工程二维码"制度值得借鉴,市民扫码即可查看项目造价、工期、责任人,让公共建设真正"晒在阳光下"。

山西古县的经验或许更具启示:他们将有限资金投向地下管网改造,虽然看不见政绩,却换来十年未遇内涝。这种"里子工程"虽不耀眼,却夯实了治理根基,基层治理的本质不是打造盆景,而是培育生态。

当主政者学会用"种树思维"代替"插花冲动",才能真正收获民众信任的森林。治大国如烹小鲜,基层治理最忌大火爆炒。

那些被免职的官员用政治生命验证:脱离实际的决策,终将被现实反噬。唯有把脚扎进泥土,让决策回归常识,基层治理才能走出"交智商税"的怪圈,在务实中筑牢执政根基。毕竟,群众要的不是光鲜的橱窗,而是能遮风挡雨的屋檐。

0 阅读:0

生活导读

简介:生活最沉重的负担是无聊,丰富人生,让经验增值!